浅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诸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再组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而忽视企业的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得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
  1.2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是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了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为。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只关心眼前,(为企业补充人员,发放工资等),不敢轻易培训员工,只怕“为别人做嫁衣”。很少作长期的人力资源预测,规划和开发。这样就使一些渴望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优秀员工得不到培训的机会;国有企业培训制度的不健全和不透明也助长了某些有关系的人抢占这些机会;而且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内容枯燥,考核脱离实际,并没有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1.3 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首先,国有企业机构庞大,各部门,各行业不能根据各自业务工作的性质、难易程度等特点,分门别类,灵活有效,有针对性地管理干部,从而造成责权分离,管人管事脱节,进而导致人与事的脱节。 其次,国有企业权限过分集中,强化“长官意志”,忽视了制度建设。再次,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就业“铁饭碗”、干部“铁交椅”、分配“大锅饭”在限制了竞争和个人才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强化个人对集体的服从, 这就抑制了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
  2.当前形势下,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要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协条、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不但要考虑目前人才需要和人才配备,而且要着眼于未来,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企业在经费预算上不应以节约为目标,而是与对资本或信息投资一样,谋求在特定时期内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值,即同样追求高效率,高回报。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水平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人本管理
  2 注重人力资源投资的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 国有企业人才的开发,发展和完善,根本途径在于企业教育培训。 优化企业教育培训,意味着企业要以更高的资本投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3 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国有企业要改变就业“铁饭碗”、分配“大锅饭”,在根本上排斥竞争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实现,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使企业引进需要的人,淘汰富余的人,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搞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发展,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实施制定纠偏措施, 另一方面给各级管理层反馈预算执行的动态信息,指导经营决策。
  全面预算的动态修订   公司全面预算制度明确修订的前提、审批流程。 原则上一经确定不得进行变更。 但因市场变化或其他特殊原因阻碍预算执行时,按审批程序予以调整。当某一项或几项因素向着劣势方向变化,影响目标利润的实现时,首先挖掘与目标利润相关的其他因素的潜力,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弥补,只有在无法弥补的情况下,再做出预算修订方案。全面预算的制订与执行,必然是在公司发展战略下完成的。战略指导预算,根据审计、评价等手段监控预算的执行,根据客观因素变化情况调整经营计划,通过研讨等手段得出结论来调整公司战略。
  内外部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条件
  1.劳动法规
  2.劳动力市场
  3.当地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条件
  1.企业经营战略
  2.国际化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诸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再组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而忽视企业的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得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
1.2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是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了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为。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只关心眼前,(为企业补充人员,发放工资等),不敢轻易培训员工,只怕“为别人做嫁衣”。很少作长期的人力资源预测,规划和开发。这样就使一些渴望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优秀员工得不到培训的机会;国有企业培训制度的不健全和不透明也助长了某些有关系的人抢占这些机会;而且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内容枯燥,考核脱离实际,并没有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1.3 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首先,国有企业机构庞大,各部门,各行业不能根据各自业务工作的性质、难易程度等特点,分门别类,灵活有效,有针对性地管理干部,从而造成责权分离,管人管事脱节,进而导致人与事的脱节。 其次,国有企业权限过分集中,强化“长官意志”,忽视了制度建设。再次,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就业“铁饭碗”、干部“铁交椅”、分配“大锅饭”在限制了竞争和个人才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强化个人对集体的服从, 这就抑制了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
2.当前形势下,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要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协条、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不但要考虑目前人才需要和人才配备,而且要着眼于未来,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企业在经费预算上不应以节约为目标,而是与对资本或信息投资一样,谋求在特定时期内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值,即同样追求高效率,高回报。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水平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人本管理
2 注重人力资源投资的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 国有企业人才的开发,发展和完善,根本途径在于企业教育培训。 优化企业教育培训,意味着企业要以更高的资本投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3 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国有企业要改变就业“铁饭碗”、分配“大锅饭”,在根本上排斥竞争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实现,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使企业引进需要的人,淘汰富余的人,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搞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发展,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实施制定纠偏措施, 另一方面给各级管理层反馈预算执行的动态信息,指导经营决策。
全面预算的动态修订   公司全面预算制度明确修订的前提、审批流程。 原则上一经确定不得进行变更。 但因市场变化或其他特殊原因阻碍预算执行时,按审批程序予以调整。当某一项或几项因素向着劣势方向变化,影响目标利润的实现时,首先挖掘与目标利润相关的其他因素的潜力,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弥补,只有在无法弥补的情况下,再做出预算修订方案。全面预算的制订与执行,必然是在公司发展战略下完成的。战略指导预算,根据审计、评价等手段监控预算的执行,根据客观因素变化情况调整经营计划,通过研讨等手段得出结论来调整公司战略。
内外部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条件
1.劳动法规
2.劳动力市场
3.当地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条件
1.企业经营战略
2.国际化程度 赞同0| 评论
第2个回答  2012-02-14
人力资源理念和管理上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应该说,那些高收入的垄断国企还能够吸引一部分人(他们的问题是人才得不到持续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而其他的国有企业却由于收入偏低、机制不活以及缺乏激励等问题日益突出,有才干的人都不愿意去,企业内部的人才也都是另谋他路,致使企业的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明显偏少。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由少数国企垄断市场的局面必将打破,那些国企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如果不及时调整,届时同样面临人才困境。

(2)现有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发挥和挖掘。国有企业的底子毕竟还比较厚,怎么说也拥有一些知识和能力都不错的人才或潜在人才,但是由于国企缺乏发挥才华的用人机制,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育人机制和成才环境又没有形成,这些人才要么是才能得不到发挥,要么就是重使用、轻培养,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舍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培训制度,培训方式却呆板生硬,培训内容枯燥乏味,考核脱离实际,这不仅无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反而容易产生反感,适得其反。

(3)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调。即所谓“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臃肿”,普通型的人员人满为患,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高素质的拔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又缺乏流动和优胜劣汰,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的人才出多进少,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

(4)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不少领导干部对“人才效应”特别是关键人才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最重要最强势的资源理解不深: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能调动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积极性,并有约束力的办法不多。伴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社会的进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大家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5)人才个体自身存在着缺失和不足。观察人才队伍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有的专长和成绩,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感觉迟钝,在大挑战面前缺乏进取意识和紧迫感,在继续教育训练上所下的功夫不够,忽视知识更新、潜能开发、自我提高和能力储藏;有的受外部环境的侵扰和世俗化的冲击,在目标取向和价值追求上发生偏差,表现为过度的急功近利和过高要求物质待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强,脱离整体和大众。

(6)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完善的人才政策和灵活的人才机制,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环境,是引进、留住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保证。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一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调配、人才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起到导引了调控作用。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

(7)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滞后。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此认识不清,战@略规划工作严重滞后。部分领导者和规划制定者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把握不准,或者眼光不远,胸怀不宽,短期行为严重,对本地本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设计,造成己定的规划落后的形势。
第3个回答  2012-02-14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脱节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能够充分反映个人业绩和贡献的薪酬体系
三、缺乏合理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
四、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体系
五、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