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丞相与宰相?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如题所述

丞相是官职名,宰相不是官职名,是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有时包括丞相在内。各朝各代官制不同,宰相的具体官职名称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等。有的朝代有丞相,但仅仅是副职,不算宰相。
唐朝没有真正的丞相,宰相包括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尚书仆射等等。唐玄宗时期,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实际上是副职官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5
宰相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朝廷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
唐朝没有丞相这一官职,唐朝的宰相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都是宰相。
第2个回答  2020-11-14
秦始皇统一六国後,创造了一系列制度:皇帝制、三公列卿制、郡县制等等。其中三公制是中国最早的宰相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职责是「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的职责则是监察百官,并且协助丞相工作,所以常有「副丞相」之称;太尉则掌管全国军事,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不常置。所以三公都是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第3个回答  2020-11-14
宰相与丞相(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 。丞相只有在掌握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像在明朝时期的比较有权力的内阁首辅等,有时也被称为宰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