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 社会学学科依托的专业教研室成立于1996年,下设社会发展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队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学科自觉面向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依托哈工大优势,形成信息与网络的社会问题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当代传媒与生活方式研究,休闲与时间利用研究等方向。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9部;科研项目21项;有多项成果获奖。社会学学科又是学院“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士点的依托单位之一,拥有社会学硕士和本科专业。目前有硕士和本科毕业生12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100余人。
◆ 标志性研究论文
1.何明升,白淑英.论“在线”生存.哲学研究,2004⑿
2.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⑿
3.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⑷
4.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测度方法及其管理意义.情报学报,2002⑶
5.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3⑴
6.王雅林.论社会创新.学习与探索,2002⑴
7.王雅林.“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⑹
8.王雅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03⑴
9.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⑵
10.唐魁玉,白淑英.信息网络技术的二元多重特质及其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⑵
11.唐魁玉.网络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科学学研究,2002⑷
12.唐魁玉.网络化思维及其理论意义.理论前沿,2001(23)
13.唐魁玉.关于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限度问题.情报学报,2002⑶
14.尹海洁.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中国软科学,2002⑹
15.尹海洁.社会转型与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⑵
16.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和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⑸
17.刘 耳.论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⑿
18.刘 耳.休闲: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⑸
19.刘 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新华文摘,2001⑻
20.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⑴
◆ 著作或教材
⒈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⒉何明升.网络消费:理论模型与行为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⒊王雅林,何明升主编:生存与超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⒋刘耳.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⒌王雅林,刘耳,徐利亚.城市休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⒍王雅林,刘耳.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⒎尹海洁,刘耳.SPSS for Windows简明教材.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⒏王雅林.中外城市闲暇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⒐王雅林.中国东北经济的发展.学苑出版社,2002
◆ 重要科研项目
⒈何明升.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03BSH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3-2004
⒉何明升.基于技术选择的电信管制模型研究(2003DGQ2D043).国家软科学课题,2004-2006
⒊何明升.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99BSH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8-2002
⒋何明升.网络交流方式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美国福特基金课题,2000-2002
⒌何明升.网络媒体对我省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策研究(01B044).省社会科学基金,2002-2004
⒍何明升.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2004AC9CT058).哈尔滨市科技局,2004-2006
⒎何明升.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2006
⒏何明升.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战略规划研究.信息产业部,2005-2007
⒐何明升.电信技术路径选择与政策协调研究(2004021300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2007
⒑王雅林.中国大城市闲暇生活方式研究.美国福特基金重点课题,1998-2002
⒒王雅林.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良性运行研究(96ASH0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997-2003
⒓王雅林.迈向知识社会的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与模式.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重点课题,2001-2003
⒔王雅林.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黑龙江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03-2004
⒕王雅林.科学发展观与哈尔滨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哈尔滨市政府重点课题,2004-2005
⒖王雅林.新发展观的学理基础与东北区域发展应用研究(04ASH00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4-2006
⒗唐魁玉.师生代际互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2001-2003
◆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⒈何明升等.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⒉何明升.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论文).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⒊何明升等.技术引进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⒋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论文).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⒌唐魁玉.近五十年国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论文).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2
⒍唐魁玉.创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思考 (论文).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2004
⒎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论文.青年).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⒏尹海洁,白淑英.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 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科以1992年冬组建成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为依托,下设东北亚经济研究所。现有教师14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助教1人)。目前承担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活动和毕业论文指导,以及国际贸易学和世界经济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学位课、专题学位课。国际贸易学学科硕士点建于2001年,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世界经济学科硕士点建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两学科共有硕士指导教师7人。国际贸易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与实务等,已培养研究生17人;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为: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学科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11部,获省部级奖5项。
◆ 标志性研究论文
1.谭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理论分析.理论探讨,2001⑷
2.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求是学刊,2002⑵
3.肖玲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管理.科学学研究,2002⑸
4.李淑霞.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化路径.学习与探索,2002⑵.
5.李淑霞.当前日本经济体制改革纵览.现代日本经济,2002⑶
6.韩秋.资产证券化创新及其在中国的前景.求实学刊,2003⑸
7.谭晶.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理论探讨,2003⑸
8.李平.日本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中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3⑹
9.钟晓兵.VaR在中国金融远期上的应用.理论探讨,2004⑷
10.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本性合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⑹
11.钟晓兵.名义锚的选择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⑺
12.伍楠林.反倾销的经济学理论探悉及中国的对策.学习与探索,2005⑵
◆ 著作或教材
1.李长胜(副主编).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李长胜(副主编).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与理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李长胜(参编).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伍楠林.Русская диаспора в Китае 20-30гг ХХ века
5.李平(编著).国际贸易实物新编.哈工程出版社,2001
6.丁溪.侯银霞(编著).国际商贸英语(第二版).哈工大出版社,2003
7.丁溪.侯银霞(编著).对外贸易英文函电.哈工大出版社,2003
8.赵萍(编著).经济数学基础及应用(修订版).哈工大出版社,2004
9.韩秋(副主编).公共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淑霞等(编著).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 重要科研项目
1.李广和,李长胜等.环境保护的经济机理及其经济调控手段体系研究(00BJY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03—2002/10
2.叶平.李长胜.龙江县生态经济整体规划研究。省科委课题.2001—2003
3.李长胜.东北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试验示范(2003-043-l43).国家林业局课题.2004—2006
4.高长春,李淑霞等.积极财政政策动态约束模型研究(BJG60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0/03—2002/10
5.李广和,李 平等.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研究。大庆市科委,2001/02—2001/12
6.肖玲诺.信息化对社会生活影响问题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2002/8—2003/12
7.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有效性(701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8—2005/12
8.高长春,李淑霞等.经济增长:中日财政政策选择的最优次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03——2005/06
9.李广和,钟小兵等。安全技术防范经济性分析与产业发展结构研究.国家计委,1999/08—2000/12
10.钟小兵.杨尊亮.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03—2003/12
11.钟小兵,李平等.哈尔滨高新区促进中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发展战略研究(国科火字[2004]61号).科技部火炬计划软课题,2004/09—2005/09
◆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⒈李长胜.测树学多媒体教学研究.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
⒉李长胜.生态林业工程和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计量化评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名),2002
⒊李长胜.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与方法.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第2名),2002
⒋李长胜.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2等奖
(第2名),2002
⒌李长胜.林木采伐管理系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一等奖(第7名),2003
⒍李长胜.黑龙江省森工天然林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研究与实施.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1名),2005 ◆ 学科依托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建立于1954年,1984年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学科长期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近几年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出8门选修课。1999年政治经济学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2年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投资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学科至今已培养出150多名统招研究生,320多名在职研究生。近5年来, 承担了国家、省部、地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本,获各种级别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本学科的教师还分别在各种级别的学会及学术团体和政府咨询机构中任要职,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 标志性研究论文
⒈ 任熹真.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标准探析.经济学家,2001⑷
⒉ 任熹真.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流通经济,2005⑹
3.任熹真. 对现代资本结构优化标准的探析.经济研究参考(经济学文摘),2001
⒌ 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哈工大学报,2001⑵
⒎ 李鹏雁.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品种选择及流程设计.中国软科学,2002.2
⒏ 李鹏雁.China’s Optimal Choice of Mortgage Securities . Proceedings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
⒐ 李鹏雁. The Analysi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Chinese Real Estate Listed Companie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⑶ (EI源)
⒒ 朱加凤..日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求是学刊,2002⑷
⒓ 朱加凤. 论转型时期的政策利润.求是学刊,2001⑴
◆ 著作或教材
⒈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哈工大出版社,2002.8
⒉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工大出版社,2004.8
⒊ 任熹真(主编).经济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哈工大出版社,2003.8
◆ 重要科研项目:
1.任熹真.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重大项目,2000—2002
2.任熹真.石油价格可比性研究.横向课题,2001—2003
⒊ 任熹真(参与).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2----2004
4.李鹏雁.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与投资模式研究 .横向课题,2002-2004 .
⒌ 李鹏雁(参与).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3-2005
⒍ 朱加凤(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动态约束模型及国际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
⒎ 朱加凤(参与).“两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发展的研究.省“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2
◆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1.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论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
⒉ 任熹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