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的得与失

谈教育的得与失

谈教育的得与失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辛的工程。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首过去,我们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有得也有失。 一、 在潜移墨化中让孩子接受正面教育 新闻联播是家中必看的节目,孩子从小就和我们一起观看。香港回归,孩子尚小。澳门回归,孩子略知其意。一首"七子之歌"让孩子体会了澳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警示钟"的钟声久久回荡在耳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历历在目。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选择地带孩子外出旅游,也是提高孩子素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好机会。让孩子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亲眼看一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亲身体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教育。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们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然后自己检查,家长只抽查。家长主要检查老师改过的作业,帮她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又锻炼了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孩子有很多在大人看来是很好笑的想法,其实这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应该加以引导和保护。孩子从小喜欢动手,我们就给孩子创造条件,教她折纸、剪纸、做泥人、拼图,用圆形图案、树叶造型等,并将孩子的作品当做工艺品,或装饰孩子的房间,或收藏起来。这样不但保护了孩子的创作欲望,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无认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什么都可以学会。 四、 孩子教育中的困惑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经济发展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孩子你能承受多少!在和平的年代出身,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成长,在和煦的阳光中学习。不知苦为何物,不知逆境在哪里,任信、自私、受不得委屈。我们也尝试着讲过去,讲贫困中的艰辛,但收效甚微。我们也希望借此交流的机会,能向老师和其他家长学习,让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老师的教育!这几年的一线教育工作,我觉得教师普遍存在着一种思维的定势,他们会将对学生批评教育冠以谆谆教诲的美名,会将恨铁不成钢的补课视为爱心付出,会把学生实在无法理解的题目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解看作是对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工作责任心,因此,才经常有好心没有好的报答的坏结果。我知道教师实在有太多的苦衷,诸如此类的现象也一直是发生在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身上,分数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最直接的标准,合格率后的百分数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尺度。我也一直为学生的不做作业而头疼,也为后进学生的成绩而烦恼,因此,我也常常不惜牺牲好多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也喜欢和家长联系间接的告学生的状,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听了朋友的一席话后,我忽然有所得。 现在流行跳出行业看行业,因此,我喜欢跳出教育看教育。如果孩子学习不开心,觉得老师不好,那他回到家肯定有所表示,而家长一直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他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即使老师真的是为孩子好,但家长也肯定对那老师不会有好感。如何让孩子不厌学,其实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想展开如下行动: 首先,我要改变观念。给孩子讲解题目,弄懂几个习题不是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想尽办法让那些学生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要注重指导学习方法。要引导孩子自己会总结学习方法,面对错的题目,要学会问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订正,要想办法让孩子敢于随时提问问题。 第三,要真正的因人而异,不随便剥夺孩子上其他功课的权利。特别是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提出补习的申请,要善于观察,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能再让他们留下来补习了,要学会放手,给他们适当鼓励后,先放一放,再回头解决。

第四,当孩子因智力或其他原因成绩而无法真正提高时,言语中不要流露出鄙夷或讥讽,更不要打击他们,有的学生可能不是读书的材料,但并不代表他们将来一定没有出息。因此,不要给孩子带上任何的心理压力,而是要引导孩子明白,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唯一的出路,当尽力了还是不够理想时,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更不要自卑。这时的教师更应该是他们真心的朋友。 当然,很多的设想在纸上谈谈是很容易的,但付之行动需要很多的耐力,后进学生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所教的学生又是如此之多,有时,虽然有很多的设想,但却因为没有真正的毅力去做而事倍功半。但无论如何,这将是我以后工作前进的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4
得亦是失.失亦是得。有的东西,得到可能会失去;但是当失去的时候,再次的得到也许会更加的美好。心无常态,但有的时候必须用心去面对。 万事皆有因,一切必是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