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如题所述

gaslighting在微博上被翻译成“情感操控”,直译就是煤气灯,心理学叫“煤气灯效应”。
比起“煤气灯效应”这个词,大家对“PUA”应该更熟悉。
PUA(Pick-up Artist)主要用于陌生的异性,若是延伸到朋友、同事、伴侣、甚至是家人身上时,PUA一词由于其局限性而不再适用,而“煤气灯效应”则更加贴切。真正的煤气灯效应比恐怖片还恐怖,也远比我们想象中存在的范围更广。
我们可以闭着眼睛反思下,在职场、在家中.......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你有没有对着同事、伴侣、父母甚至是子女,在精神上控制或者被控制过?相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会有过。
煤气灯效应的由来
煤气灯效应一词来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
2007年,随着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的《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一书出版,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学科领域,
之后不断扩展延伸,在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在《煤气灯下》(Gaslight)这部影片中,钢琴师安东为了霸占妻子宝拉所要继承的巨额财产,表面上将自己伪装成潇洒体贴的丈夫,暗地里又不断使用各种心理战术,并联合家中的女佣,企图将单纯善良的妻子逼疯。
在魔鬼丈夫缜密的心理操纵下,原本开朗、自信、优雅的宝拉,逐渐变得质疑自己、神经兮兮、怀疑现实,经常情绪崩溃失常,最后在精神上几乎完全依赖于安东。
如安东送给妻子一枚小巧的胸针,并装模作样的把它放进妻子携带的包中,其实胸针并没有被安东放进去,而是被他转移到别处。
再跟妻子强调胸针的重要性(是母亲的遗物)等,嘱咐宝拉把胸针保管好,最后安东对妻子刻意地强调说:“你可能会弄丢,你知道的,你经常丢三落四。”
后面安东向她索要这枚胸针,妻子却怎么也找不到,她认为正如丈夫所说,自己经常丢三落四,也因此十分懊恼,这是妻子宝拉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
生活中,安东有意无意地说妻子有病,并不断向佣人传递这一信息,家里的物件经常是不见了,然后都是“被证明”是妻子拿走了,妻子也一直是质疑着自己。
最为阴险的是,安东操纵着煤气灯,让煤气灯变得忽明忽暗,这让妻子一直是认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在东安长期的有计划的情感操控下,妻子宝拉慢慢相信自己真的有病了,经常困惑、害怕,不相信自己,经常歇斯底里,成了安东计划中那个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人。
宝拉在精神上深陷于东安的控制中,她一直在怀疑自己,一直在困惑,她经常情绪失控、歇斯底里。
一开始,安东对她下定论:“亲爱的,你可真健忘。”。 那时,宝拉还会自信地说:“我并不健忘。”
但随着异常的情况频繁出现,她也开始慢慢怀疑:也许丈夫说得对,我真的健忘又无能。 最后,宝拉都无法相信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了。
与之类似的精神控制,无论是刻意的或是无意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远比我们想像的普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