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子元器件行业有发展前景吗?

如题所述

有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包含的很广阔,大到器件,小的到电阻,从事热敏电阻的,例如时恒,都发展的非常好。电子信息有三大背景,即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高密度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在各领域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形成的。电子信息在信息的存储,传播和应用方面打破了长期以纸制为载体进行传播和存储一统天下的局面。代表了信息业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产业,即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是利用计算机等进行信息的获取,控制和处理。主要研究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电子信息涵盖诸多领域,甚至在军事现代化改革方面都是通过电子信息进行数据的传播,运用和控制,甚至对信息的保密,信息安全也提升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知识产权,量子通信等都离不开电子信息的技术。
电子信息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获取,传输,运用和控制的,然后再讲弄清楚电子信息所依赖的设备和信息系统搭建。所以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电路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如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然后进行设计,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发展,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创新等几乎各行业对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需求都存在很大的缺口。正因为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电子商务也日新月异,从而也催生了现代化的国际物流服务,24小时送达,机器人分捡,无人机,物联网等,甚至出现了无人超市,无人餐厅等,这都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上市的电子信息行业的公司中,规模较大的前5家分别是东方财富,紫光股份,中国长城,三七互娱和浪潮信息。201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达到了峰值,也就是这个时间点之前,市场的景气化程度是相当高的。之后处于调整过程,这与整个经济发展环境有关,但是未来电子信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没有电子信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没有前进的方向,所以信息是基础。但是在电子信息泛滥的今天,如果更好的利用这类信息,自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
二.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投资类,消费类和电子元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得电子工业迅速成长为高技术产业。对军事领域产业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作战指挥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无线电通信成为基本的通信手段,利用电子技术,通过由通信,雷达,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组成的指挥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通信,侦察和情报处理手段,大大提高了作战指挥效能。同时也改进了武器装备系统,,提高了现代化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电子元器件是现货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技术是导弹,卫星和其它高技术武器装备制导和控制的核心,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其效能高低都与电子技术密切相关,在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电子摧毁等电子对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民用领域的运用也更加广泛。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三大特征:
1.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行业增速保持领先。3.制造大国地位日益巩固
手机,彩电,计算机,集成电路稳居世界前列,但是核心领域也存在补短板的需要求。这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不仅需要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上有所支撑,在人才培养,出口退税,融资环境方面也加大支持力度。
具体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可分为:雷达行业,通信设备行业,广播电视设备行业,电子计算机行业,软件行业,家用视听行业,电子测量仪行业,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件,电子元器,电子机电产品,电子专用材料行业等。
德国电子信息产业历史做久,基础较好,在电子市场可与美国争霸,在军民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主要在军领域以无线电收发报机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技术的发展,设立了电信工业局,后来又设立了第四机械工业部,这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工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形成军民融合,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不少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均的问题,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转移创造便利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2

下游端影响远大于上游端

电子元器件,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等系统和终端产品发展的基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元器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对行业的重视度不断加大。电子元器件上游包括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下游的终端产品市场包括消费电子、通讯设备、汽车电子等。

2020年,电子元器件行业经历了上游半导体行业的低迷、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等多重打击,其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电子元器件下游终端产品市场包括消费电子、通讯设备、汽车电子等的影响远大于上游供给端的影响。

据国际电子商情,在需求端,随着疫情在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爆发,服装、纺织、玩具、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受到重创,直接冲击了终端制造业对中上游的采购需求。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复工复产,国家政策支持等,以及全球防疫物资紧缺增加了对上游元器件的采购。2020年第二季度,有70%的分销商和终端制造企业采购额明显增加。

供给端方面,由于受到复工率低、工厂停产/减产的影响,芯片和元器件价格出现波动,交期不断拉长。受半导体原厂产能开出有限的影响,2020年Q2部分元器件延续了Q1缺货和涨价的趋势,但也有明显的不同。2020年Q2紧缺元器件/涨价幅度及交期最长的是MCU,占比19%,2020年Q1则是MLCC。

超过半数的企业营收呈正增长

2020年第二季度,得益于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和消费市场以及中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产业链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据国际电子商情,57%分销商和终端制造厂商的营收出现正增长。

虽然受到国内市场消费体量大,政策支持以及疫情控制等影响,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逐渐得到恢复,但是仍然面临较大挑战。根据国际电子商情,2020年第二季度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和终端制造厂商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终端需求疲软;原厂缺货涨价;供货不稳定;原厂产能开出不足等。

2020年已过半,但是疫情仍然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国际贸易仍然受到较大限制,再加上国际贸易形势变幻莫测,关税贸易政策变化多端,贸易摩擦也较多等,都将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势。但从目前国内电子元器件厂商营收来看,呈现较为乐观的趋势。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光电子器件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1-11

电子元器件行业主要上市企业:目前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有士兰微(600460.SH)、聚灿光电(300708.sz)、歌尔股份(002241.SZ)、中京电子(002579.SZ)、领益智造(002600.SZ)、华微电子(600360.SH)等

本文核心数据: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电子元器件细分市场销售结构

2020年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近1.9万亿

电子元器件是各种电子整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着电子整机的性能和质量。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已渗透到整个工业领域中,是支撑整个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资料,2020年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不含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真空电子器件行业)销售额总和达到18831亿元,2015-2020年平均增长4.7%,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产销规模高居全球之首。

光电线缆是电子元器件最大的细分市场

电子元器件主要包括电阻电位器、电容器、电子陶瓷器件、磁性材料元件、电子变压器、电感器件、压电晶体器件、混合集成电路、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光电接插元件、控制继电器、微特电机、光电线缆、光通信器件、电声器件、电子防护元器件、印刷电路板等细分产品。从2020年电子元器件行业细分市场销售占比来看,光电线缆销售占比最大,达到18%,其次是电声器件销售占比17%,光电接插元件销售占比16%。

“十三五”期末电子元器件行业未能达到规划目标

“十三五”期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国际贸易壁垒、新冠疫情等各种不利因素叠加,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整体销售额增速放缓,导致“十三五”期末国内电子元器件市场整体销售总额仅达到98.8%的规划目标水平,其中电容器市场仅达到86.2%的规划目标水平。

注:电子防护元器件和印制电路板在“十三五”时期并未规划具体销售额目标。

规划到2025年国内电子元器件销售规模近2.5万亿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规划到2023年中国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电子元器件销售规模将达到24628亿万。

在本土企业发展培育方面,规划到2025年,中国本土企业的电子元器件(不含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真空电子器件行业)销售总额达到18450亿元,占国内销售市场总额的75%,2020-2025年均增长7.2%。其中,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务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本土大公司达到20家以上,而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比“十三五”期间翻一番。

第3个回答  2022-03-31
您好,目前电子元器件行业是有发展前景的,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中,电子元器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第4个回答  2022-04-02
电子元器件行业市场前景还是不错的,这个行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和企业的进入。目前高端元器件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国内的元器件水平落后国外40年,要缩短差距需要更多的真正有抱负的企业和人才去改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