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空,为什么能够看到一只巨大的耳朵?

如题所述

地球上的热词无非是这样个字:黑洞。按照科学家的解释,所谓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按照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的说法,黑洞具有超强引力,即便是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但至于黑洞和人类现实生活有何关系,科学家并不能给出现成的答案。

这就是说天体确有黑洞,而人们对它还不十分了解。那么,地球是不是也有黑洞呢?这让我们不仅想起了神秘的罗布泊。罗布泊“大耳朵”之谜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的一张罗布泊的卫星照片。其影像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有八道耳轮线,还有耳孔、耳垂。

专家普遍认为,这种奇异的自然地理现象或奇特的地理构造,将有助于找到新疆近几千年中大气、水文、地质的变迁规律。耳朵其实就是罗布泊不同时期干涸的湖盆,耳轮则是罗布泊不同滞水期的湖滨,耳孔是罗布泊湖水最后干涸的湖盆。湖盆呈同心状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

问题已经被说得很清楚了,但是,一些网友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只耳朵是地球用来接收太空信息的,因此,那里成了他们心里、心中的“神秘世界”,再加上楼兰美女、彭加木事件等等,这一区域被炒得沸沸扬扬,进而让类似于双鱼玉佩、鬼吹灯的说法有了一定的市场。今天,我们就从源头上说说罗布泊是如何神秘起来的。

我们其实无心纠结黑洞,对大耳朵也有着自己一定的认知。但是,在谈到罗布泊时,这却成了一个无法摆脱的话题。

楼兰美女,是指1980年穆舜英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一经发现,这具古尸便引起了学术界与网友们的极大关注。我们综合认为,这主要在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楼兰美女漂亮;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神秘消失。

我们先说漂亮。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生前身高1.55米,现重10.1千克,血型为O型,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古尸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所谓她漂亮不仅仅在于她的长相,还有网友在想象中对她的描述以及科学家们后来对她的复原。今天,我们依然在网上能找到有关楼兰美女长相的描述,她美赛天仙,晶莹剔透;她生前并无太多的文字记载,死后却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她没有过多的历史功过是非,仅仅留给世人貌美的永久话题……楼兰,本就一个谜一般、梦一般的代称。楼兰美女的传说,为这本就难解的代称,更披上了一层玄妙,一层美……相传,楼兰女在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以致西域王公贵族纷纷娶楼兰女为妻。

无独有偶。与楼兰美女差不多处在同一个时代的小河公主,也有着一样的“姿色”。瑞典人沃尔克·贝格曼发现了她:这是一个年轻女人的脸。这是一具年轻女性的木乃伊,头戴尖顶毡帽,微闭着双眼,楚楚动人的眼睫毛像一排幼松似的挺立着,上面蒙着一层细细的沙尘……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戴着一顶装饰有红色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勾鼻、微张的薄唇与露出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微笑。这个微笑中的女子,被贝格曼称作“微笑公主”,一样是惊世发现。

然而,我们要说的是,古尸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被保存下来,一直“漂亮”着,主要是因为新疆干旱少雨的气候,否则,她们早就成为白花花的骷髅了。而这也会将我们引入这篇文章的正题——生态。

夏训诚,地理学家、沙漠专家,历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新疆罗布泊综合考察队队长等职。长期从事沙调查、地学考察工作。主编的《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和《神秘的罗布泊》,为正确认识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对丝绸之路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夏训诚也是楼兰美女的发现者之一,楼兰美女被发现的时候,头戴麻布防风斗篷连衣帽,下颌前有线带横穿。这说明当年楼兰地区天气的炎热和风沙较大。人们选用麻棉混纺衣料是要考虑,既要防风沙侵入,又要透气防止出汗。

夏训诚对木乃伊解剖后,发现在肺中发现沙尘,并由此断定罗布泊在4000年前就已经干旱多沙。更令人惊奇的是,专家们在古尸的头发根部、眉毛等处发现了虱子和虱卵。虱子、虱卵的体形完整,在显微镜下清晰看到虱子的头、脚、吻齿和体外感觉毛等,在寄生虫史学上十分罕见,是我国目前寄生学研究中保存最早的实物标本。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即罗布泊不仅在4000多年前就干旱多沙,而且,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可能因为缺水等原因,很少洗澡。考古证明,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至少1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分明在楼兰美女的那个时代,当地的生态已经不容乐观。在楼兰美女之后两千年,张骞来了,除了我们今天都知道的出使西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探寻河源,即黄河源头。

在中国的古籍中,黄河是有两源的,即“重源”,其中一源就在我们今天所说的罗布泊。这一点,在《汉书》中讲得非常详细:“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据《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回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报告他在西域的见闻,其中谈到当进西域的人们认为塔里木河就是黄河的上游,塔里木河的东支流入盐泽(今罗布泊),盐泽之水潜入地下,到东南的布尔汗布达山南测才重新流出,成为黄河。

对于张骞的这个说法,汉武帝大约是将信将疑的。因为,因为喜欢祭祀天下名山大川的他在张骞之后,仍然继续派出使探寻河源(汉使穷河源)。而无论如何中国河河源“重源伏流”的说法,从那时起便“固定”了下来。并且,人们认为黄河与银河是相通的,有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张骞泛槎。

相传人类若乘木槎随波逐流,便可能从海天一色处穿越时空,直上九霄云汉遭遇牛郎织女,抑或逆黄河源头通天河亦然。张骞被树为泛槎主人翁,说是他在罗布泊乘船来到天上,见到了织女,织女还给他送了一块织布用的矶石。该典后来受到宦游文人青睐,常被运用于文学创作。唐朝诗人李商隐还为此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

历史上,汉朝的军队先后两次越过这一区域,完成了对大宛国的出征,不但带回了汗血宝马,而且还让大宛变成了汉朝的附属国。当时,李广利是以十多万头活牛、活羊以及骆马做后勤的,军队也损失了一大半。原因即在于这一带生态的恶化,如果是水草丰茂的、适于人类生存的,李广利不可能付出如此代价。

法显是到过罗布泊的人,对此他写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这句有关生态的话,后来被人们演绎成了“鬼吹灯”,都无一例外的诡异恐怖,让人难辨真假,使得原本就神秘的罗布泊迷雾,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了。不过,在楼兰时,法显却说:“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意思是,这个地方在当时已经很穷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因为这是地球的结构。这是地球最本质的现象。
第2个回答  2021-03-12
这个地方是罗布泊,科学家们经过探索,发现它的源头是孔雀河。认为这是由河道干枯后,留下了一个人耳形的干枯的盆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