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同学打了,家长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耐心倾听:孩子被打后父母不要太着急,要耐心的听孩子的倾诉,等孩子倾诉完情绪稳定了,在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要让孩子明白完被打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好。
教孩子用语言进行防卫:面对欺负,不一定要动手,用语言同样可以表达不畏之心。爸妈平时要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要鼓励孩子适当的进行沟通。教孩子学会寻求帮助:孩子被打可以告诉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老师求助是保护自己的一个方法,一点都不丢脸。
教孩子学会寻求帮助:孩子被打可以告诉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老师求助是保护自己的一个方法,一点都不丢脸一定要教孩子躲避危险工具:很多孩子还不会考虑事情后果,欺负人时就用铅笔、筷子等尖锐物体乱戳,爸妈一定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最重要,遇到这样的危险情况,赶快跑远。还有一些孩子攻击性就很强,又蛮不讲理,被欺负的孩子用语言反击根本没用,那就要教孩子远离这些不友善的小朋友,远离可能的危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6

一、积极倾听,引导孩子表达

当孩子向你倾诉自己被打的经历时,表明他对你还是足够信任的。此时,你首先应肯定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并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步,让孩子充分表达才是最为关键的。你首先所要做的事情是,积极倾听,关注孩子的言语信息及情绪状态。

孩子被打时是什么感受?目前在描述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告诉你自己被打的事情,通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被打了,感到很难过、委屈,希望得到你的安抚;

♡2、孩子被打了,感到有些惊慌、恐惧、焦虑,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希望你能够帮助自己;

♡3、孩子被打了,他觉得自己能够去处理好,但想听听你的意见。

不管是哪种情况,被打的时候,正常都会有情绪体验,而这部分是你需要重点关注的。让孩子充分地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才能进一步地走进孩子的心里。

二、换位思考,理解孩子

当孩子选择告诉你自己被打的事情时,孩子内心的深处是渴望得到你的理解与回应的。因此,当你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应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孩子被打时的情境中,感受孩子的感受,并及时地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在亲子交流中,“看到”并“感受到”是家长应传递给孩子的讯息,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当家长愿意呈现出一个抱持的、理解的、温暖的形象,则能够让孩子获取爱的能量。

误区:然而现实中,我注意到,有一些家长在听说孩子被打时,会急着指责孩子,让孩子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并开始进行说教,这是典型的缺乏对孩子的理解。而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的恶果是,孩子以后遇到问题或有心事时,很可能就不向家长倾诉了。

理解孩子,高度共情,让孩子感觉到你在用心地关注,他的感受你都懂。提醒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要避免自己过多的情绪卷入,例如听到孩子被欺负时,你可能会处于愤怒的情绪中,此时的情绪可能会干扰对孩子状态的理解。

三、引导反思,做好安全教育

在你理解孩子感受的,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之后,才是引导孩子思考,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的地方,后续加以改进,从而减少人际方面的直接性冲突。在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讨论这个话题,才能促进孩子觉察与反思。在这里,你要避免带入指责与批判,就事论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打人事件性质比较恶劣,例如带有校园欺凌、暴力性质等,你应在现实层面进行必要的干预,例如联系学校及对方家长等。

因为被打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此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结合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看到,面对类似的情况,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让孩子能够认识到,如果打人者明显比自己强大,或者打人者是一群人,明显带有欺凌的性质的,应以保护自己的安全第一原则,避开攻击,积极向周围可以寻求帮助的人积极求助。

考虑到有特殊情况,当被打已经发生时,你还需要引导孩子做好自我保护,例如保护好头部等重要部位,进行必要的正当防卫等。

四、鼓励支持,授之以渔

提醒孩子做好安全保护之后,你要鼓励引导孩子积极探索,面对打人者,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面对?

被打往往是孩子在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孩子独立思考、探索,得以解决,是最有利孩子成长的,可以启发孩子的智慧与情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12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在学校被同学打主要是孩子“好欺负”。
不可否认,在每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经常被欺负的孩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很容易发现主要原因是那些人性格相对软弱。
是的,“欺软怕硬”是所有场合都盛行的一个原则,包括校园。
孩子如果性格“好欺负”,那么他们真的就容易被欺负。
2.孩子性格的培养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通常,当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时,已经暴露了性格中的软弱。
但要弥补这种不足,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从小到大、长期形成的。

3.父母的解决办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当发生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时,父母的反应往往是愤怒而冲动的。
采取的方法无非是找老师、同学家长算账,然后同时教自己孩子一些防身方法,争取下次不会被欺负。
抛开老师和打人学生家长的因素,让一个很可能性格相对软弱的孩子学习防身方法,就像让一只羊带上盾牌回到狼群里,实用性有多高呢?
要避免发生这种受欺凌的现象,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坚毅勇敢的性格。
首先,不做强势家长,让孩子做主。
每个性格软弱的孩子家里肯定有强势的父母,他们掌管孩子的一切学习、生活,甚至严格管控思想。
凡事听话,服从安排,成为这些孩子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孩子会习惯服从权威,忍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长大后,当他们遭遇强势人物(比如班里那些强壮的熊孩子),一般也习惯忍受欺负。
所以,培养孩子坚毅勇敢的性格,第一步是不做强势家长。
只要不是违反原则性的问题,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吧。
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以后他们才能质疑权威,保护自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