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因素

如题所述

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原因

林森浩的性格因素:自卑的心理

家境并不优越——父亲早年在一家服装厂打工,母亲则常年拉着一辆木板车,在镇上的工厂里收购废品——10年前,一家人才从狭窄的土屋,搬进了如今的小楼,出售纸巾、饮料等为生。

性格驱动的心理保护模式:

A、隐藏自己,内向,孤僻,避免把自己投入世界,自我暴露而带来心理伤害;

B、努力,严谨,偏执,完美主义,智力上把控这个世界,把对世界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心理优势,借此来克服自卑。

心理后果:敏感、记仇、冷漠、缺乏对他人痛苦的体验能力。这几个要解释一下:

林某的敏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个人内向孤僻,把自己封闭起来,正是为了避免可能的伤害,而敏感的意思恰恰是:我怕被你伤害,就假定你所说的某些话具有伤害我的嫌疑,这样,我就可以防了。内向孤僻和敏感,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是一起出现的。

记仇,则是内心的一种公正感:为了防止伤害,我都把自己在心理上弄成这样了,我靠你TM还伤害我?记仇,是企图以攻击别人,获取“公正”来疗伤,但后果是,强化了自己的受伤感。

冷漠:如果对世界产生兴趣和感情要让自己受伤的话,那么,就撤吧。冷漠,没有兴趣和情感,就不会受伤。

缺乏对他人痛苦的体验能力:体验到自己的痛苦是让人痛苦的,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去压抑自己,而一个人丧失了面对自己内心的能力,也体验不到他人的痛苦。

无法知道林某小时候的情况。但从媒体只言片语的披露中,我看到,在中学时候,他的自卑型性格已经非常明显:沉默、害羞、认真、偏执、完美主义。这类人,可以处理好和物的关系,但处理不好和人的关系。他们在用头脑去思考的世界面前游刃有余,但在需要用心理去面对的人面前,感到拘谨和不适应。

同居一室,黄洋的存在,对于他的心理来说,是一种威胁。是很多交往中的细节,包括一些敏感的语言的积累,才萌生了林某的杀机,而不只是某一句话。但最值得分析的,是“凤凰男”这一句。

“凤凰男”既曾经是林某的自嘲,也是黄洋对他的“界定”。但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自嘲只是先踩自己防止别人来踩,不等于接受,自己这样说自己,和别人这样说自己,在心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林某一度因专业自信(不仅有心理优势,而且意味着以后的事业自信)而真的让自己和“凤凰男”的思维、价值观划清界限,在那个时候,说他是“凤凰男”,打击的只是农村出来的身份,不是整个存在,心理上冲击不太大;但在专业上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并且把自己在思维、价值观上变成了一个自己讨厌的“凤凰男”后,再说他是“凤凰男”,杀伤就太大了,等于他已溺水了,你还使劲再打一杆子。这足以化为不可阻挡的仇恨,且化为行动。

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原因

已丧失对生命的神秘感、神圣感,但杀人和杀大白鼠,毕竟不一样,仍要克服心理障碍。林某选择在4月1日这一天投毒,正是为了利用“愚人节”、“一个玩笑”这类“文饰作用”,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所以,他在向警方交代时,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

平摊饮水机的事件,再一次深深刺痛了林脆弱的自卑心。一个人,无论再辉煌腾达,童年时期低人一等的创伤,将是伴随着他一生,挥着不去,除非大彻大悟。于是,林“被迫”到隔壁“借”水,并与黄洋互删QQ好友。可以说,这成为林杀人黄洋导火索之一。

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性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点。

葛林亲眼目睹他的两名本有大好前途的室友,一个痛苦的失去,一个锒铛入狱,心里受了怎样的刺激可想而知,这需要长时间的恢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我觉得这个是主要因素:犯罪心理因素(family faetors in crime) 一种影响犯罪的微观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微观社会群体,是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先执行 者。孩子一生,就被家庭的环境气氛 所熏陶,接受父母有意无意的教育与影响,形成早期的生活经验、行为规 范、社会态度等,因此为个体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不良的家庭环境是个体犯罪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