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何卖一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武大郎卖的是馒头,不是烧饼。

宋代的炊饼就是馒头,馒头则是包子,烧饼才是真正的烧饼。

我们先看馒头。

武松来到孙二娘店中,孙二娘介绍说:“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

结果,武松发现馒头肉馅里面有几根阴毛。

由此可见,这种馒头就是包子,是有肉馅的。



而炊饼不是烧饼。

鲁智深因为饥饿难忍,被崔道成和邱小乙两个强盗打败,逃了出来,正好遇到史进。

史进见状,将自己的干肉烧饼拿出来给鲁智深吃。

这种干肉烧饼,才是真正的烧饼。烧饼在汉代就有了,是从西域传来的一种面饼。

这种面饼因为脱水,可以长期存放,适合游牧骑兵携带,不会变质。

而史进的这种烧饼比较高级,还夹着肉,类似于今天的肉夹馍。因为史进本来就是地主家的大少爷,享福惯了,就连干粮也买高级的。



而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馒头。

武松离开阳谷县赴东京公干前,特地对兄长说:“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

大家注意扇笼,这就是蒸笼了。烧饼不需要蒸笼,只有馒头才需要。

因为阳谷县也是北方,小麦很多,所以面食是主食。

而馒头是比较高级的面食了,不过自己家做的比较麻烦,又要和面又要蒸煮。

所以很多人家,直接购买做好的馒头,武大郎做的就是这种生意。


武大郎是卖馒头,不是开小吃店,所以没必要保持馒头是热的。

他一般天没亮就做好馒头,然后上午就去卖,一般卖到晚上才收摊回家。

古人都吃两顿饭,买了馒头是冷的也没关系,自己回家加热或者直接冷着吃就是了。

古人没有那么讲究的。

这倒不是武大郎刻意要多卖,主要馒头利润太低,不多卖一些不足以养家糊口。


武松就是知道武大郎白天不在家,才让他只卖一半馒头,流出大量时间在家看着潘金莲,不让她有机会勾搭男人。

可惜,潘金莲这种人,有半天时间就足够了。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炊饼,炊饼是什么?有必要去讲明白。不要以为98版《水浒传》里面拍错了,炊饼就是馒头。现在很多景区里那种“武大郎炊饼”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卖的都是些芝麻烧饼。


其实严格来讲,炊饼也不完全是馒头,只能说非常接近馒头。炊饼原来叫“蒸饼”,由于要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 所以改成了“炊饼”。总之也是未发酵、无馅的面团用笼屉蒸出来的,跟现在北方馒头是一个性质。

北方的馒头和南方馒头不同,都是死面馒头。炒米记得十几年前校园餐厅里,两毛钱一个可以砸死人的馒头,风干以后,扒开皮一搓全是粉末。到毕业炒米才能勉强吃两个,而北方乡下丫头们都可以整四个。

所以北方馒头这东西,从古到今很便宜且扛饿。每到月末的时候,就指着老干妈就死面馒头了,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便宜的食物了。


所以武大郎为什么明明住在阳谷县最繁华的紫石街,却要担着炊饼转遍整个县城卖一天?

因为炊饼都是穷人买了当饭的多。紫石街多的是花几两银子吃酒的主,所以炊饼不适合在繁华的商业区卖,而是分散在县城的每个角落里下苦力的人买得多。

死面馒头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吃冷的,就是硬了点,所以买馒头不需要赶饭点。宋朝有钱人也是一日三餐,不过和现在不一样,白天两餐,夜宵一餐。普通穷人到晚上就只能睡觉了,就剩白天两餐。

比如一个扫大街的,早上碰到武大郎,买了两个炊饼,上午10:00吃一个,下午3:00吃一个,这一天的饭食可能就都对付过去了。一个打更的,下午3点遇到武大郎,买两个炊饼,一个就便吃了,一个留着夜里打更时吃。

而武大郎每天出去,要多赚点钱养金莲,必须早出晚归,两个担子,8个笼屉,怎么也得有80个炊饼。早上几个固定客户在城东,中午几个固定客户在城西,剩下一半靠运气。就得多走路,碰个尝鲜的,比如西门大官人明明自己不可能去死吃,也让小厮过去买两个 ,好歹是金莲做的。


所以武松刚到阳谷县的时候,大家都挤着去看打虎英雄,反而这天武大郎的生意并不好。因为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没人去买炊饼吃,而人挤人,以前几个固定客户也没碰得着,生意不好是正常。

武松去东京办差临走时,让武大郎,晚出早归,把篱笆院扎牢点。武大郎每天只做一半炊饼,只做固定生意,卖完就回来了,卖不完也回来了。钱自然会少赚一些,但是时间倒节省了一大把。

这就是为什么大郎卖炊饼可以卖半天,也可以卖一整天的原因。

武大郎是水浒里一个悲催的人物,本身形象猥琐,身材矮小,能活下来就不容易。后来又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生活开销增大,必须要卖炊饼卖一天才能维持生计。

关于这个炊饼,有很多解说是现在的馒头,不管是馒头还是饼,可以看出一点来,就是这个炊饼是没有馅的,不是肉包子也不是带馅的大饼,应该是当时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主食之一。

因为是老百姓的主食,这东西价格肯定卖不高,要想赚钱,只能薄利多销了。而古代跟今天不一样,现在城市人口密度大,也有馒头铺,包子铺等,只要固定一个地方开店,就可以有周围的居民赶来购买,而且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自己蒸馒头,去店里买更加方便。再有一点,现在的人有 汽车 电动车自行车,即使远一些,搞个交通工具就可以买到了。

但是古代完全不一样,古代城市里人口密度也不大,而且很多人都会自己家里做吃的,再加上没有趁手的交通工具,远一点就不会自己跑去买了。在这种情况下,武大郎为了多卖一些炊饼,肯定就要主动出击了。

当然了,武大郎也不用说一整天都走街串巷,他可以挑着炊饼去最繁华的街道,把那边当做最主要的据点。另外,他卖炊饼也有一段时间了,肯定有一些老客户,他可以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总而言之,为了多卖一些馒头,肯定需要长时间耗在外面。至于说炊饼是冷是热,说实话,古人生产力有限,没那么多讲究,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正因为如此,这也为以后潘金莲勾搭西门庆提供了缝隙。如果武大郎一直待在家里面,跟现在的包子铺一样守株待兔,潘金莲断然是不敢出轨的。可是武大郎白天出去了,潘金莲自己在家闲着无事,自然会想三想四,然后正好遇见西门庆。西门庆那是风月老手,潘金莲也是不安分的女人,两人勾搭一块,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实际上,关于这一点,武松早有预料。武松自从做了阳谷县都头,跟着武大郎回到家里,见到了潘金莲,潘金莲心里就不安分了。原来潘金莲最喜欢跟男人鬼混,而武大郎呢,身材矮小,为人又不解风情,长得还特别丑,潘金莲面对武大郎简直就要吐出来。而武松则完全不一样,高大威猛,膀阔腰圆,相貌堂堂,她看到武松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为了拿下武松,潘金莲有事没事就聊骚一下,可惜武松是个正直汉子,在他眼中,无论潘金莲多么美丽风骚,都是她的嫂子,长嫂如母,所以武松对潘金莲没有任何歪心思。

而潘金莲呢,则是着急的不行,她觉得武松太不解风情,既然这样就直接硬上吧,特意备了酒菜,直接就对武松动手动脚。武松虽然直爽,但是很聪明,他一看潘金莲这般,再联系她之前表现,一下子就明白了潘金莲是个不安分的女人。武松如何能够容忍这样的女人呢,不过看在哥哥面子上,斥责了潘金莲一番,就此作罢。为了避嫌,他还特意搬回衙门去住。

知道了嫂子是什么样的人,武松就开始为哥哥担心了,自己在阳谷县,他相信潘金莲不敢乱来,自己不再阳谷县,那可真要哥哥小心了。所以,当武松要出差的时候,特意给了武大郎一笔钱,还说以后做生意不要太辛苦,卖炊饼的话只需要维持平日一半的量即可,没事赶紧回家看着媳妇。

不得不说,武松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但是很不幸,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武大郎虽然减少了出去卖炊饼的时间,但总归还是要卖个半天的。而潘金莲呢,之前早就被武松勾得欲火难耐,可惜丝毫得不到满足,一下子遇到西门庆,就如飞蛾扑火一般扑了上去,只要有点空隙就出去鬼混了。

如果武大郎完全不出门,就在家看着潘金莲,说不定还真不会出事。不过这也要有个前提,那就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不要见面。只要潘金莲西门庆见到了,就一定会出事,哪怕武大郎一直在家里,到时候西门庆随便搞点阴谋诡计就可以把武大郎支走。对于武大郎来说,潘金莲是他看不住的女人,娶了潘金莲,真是他倒大霉了。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是个悲剧的人物,从小父母早亡,在武家排行老大,人称武大郎。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被人戏称三寸丁谷树皮。身无长技,靠卖饮饼为生,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为人心地善良,忠厚老实,踏实勤奋,疼爱兄弟。清河县大户报复貌美如花的潘金莲不识太举。把她白白地嫁给武大郎,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被武大郎发现,导致武大郎被这对奸夫淫妇害死。后来,武松为哥哥报仇,杀了西门庆与潘金莲。

武大郎为何卖饮饼卖一天?

家境贫寒的武大郎卖一整天饮饼,是为了多赚一些钱,也是小说剧情发展的需要,这样才符合剧情发展的逻辑推理。

一、为什么不在家门口卖呢?

1、武大本来是清河县人士,因为以上原因,在阳谷县是租房居住的。

2、“每日仍旧挑卖炊饼”,可以看出操持旧业习惯了

3、宋朝连吃败仗,岁贡从哪里来?不消说,开店的税收很重,从《两宋财政史》可见一斑。

走街串巷你怎么去收税?哈哈!

二、炊饼的买卖:

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宋朝商业的发达:

店铺林立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外来人,只能走出去寻找机会,没本钱地理位置不好,怎么做这种炊饼生意呢?

“转弯抹角”一词可见住的偏僻,茶坊也就算了,炊饼这种容易坏的怎么能在这种地方做生意?

至于卖多久,全看什么时候卖完什么时候结束啦!

未牌时分,也就中午前后的时间,哪里说都要卖一天呢?

关注“水泊之声”,看更多精彩问答!

笔者私自而定,不可能是一天

现做现买

《水浒传》中的 历史 背景为北宋年间,虽然朝廷连年败仗,国家受到四方蛮夷的侵扰,但是它结束了五代十国,天下分裂的局面,赵姓江山统治了长达三百多年之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其经济,文化都达到了 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峰。 水浒的英雄人物并不是因为吃不饱肚子而揭竿起义,大部分都因恶势力逼迫所致,全书也并无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的现象。老百姓在温饱的同时更进一步的追求诗词歌赋和收藏古董,玩这种高雅的艺术了,其经济文化繁荣可见一斑。 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说明了一切,其中街头繁荣,店铺林立,做买做卖,车水马龙就如同还原了当时卞京城风貌。在这其中尤其以饭馆最多,街面上充斥着酒幌,招牌,甚至于最早的送餐员的身影也不乏其中,足见饮食文化的发达。 武植卖炊饼,就在阳谷县城,县级市有一套二层的私人住宅,这就是很好的证明。炊饼就是他老婆小潘做的馒头一类的面食,虽说没有铺面,挑担走街串巷卖吆喝,就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一是大郎买卖公平,人实在,童叟无欺,二是小潘金莲做的东西确实地道,但这要完全归功于当时的 社会 环境,人们兜里有银子,他才能卖货,明白这些,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很正常,大郎就相当于咱们现在里的外卖店。也扮演着旗手的角色,竟然是外卖店,他肯定的营业势头会。很疼呀,你想我现在都在营业呢,我在开这个外卖店。所以说大朗也会一直按照他的眼睛时间来卖呀,因为这个是食品。许多人一天都会吃这些东西,所以说大郎的营业时间会比较长。

过去的炊饼都是现做现卖,而且都是常摊。如果要问为何要卖一天,那就是个人的习惯了。这一点,没什么疑问。古代的旧式经济,不像我们今天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