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如题所述

1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二.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吸引因素 ※人际吸引因素: 在交往过程中,使交往的双方或一方倾向于选择对方作为交往对象的心理现象。 ※人际吸引因素的表现 1.邻近吸引和熟悉吸引。 2.相似吸引和互补吸引。 3.优越吸引。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成因是什么? 答: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成因 ※生物因素 1.人的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 2.人的内分泌活动 3.青春期的身体发育 4.母亲怀孕时的情绪、分娩的状况 ※环境因素 1.家庭 2.学校 3.社会生活节奏、社会变化、社会风气等因素 4.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如升学、转学、考试、父母离异等 ※心理因素 ABC 理论:B 直接引起C A 间接引起C 其中:A:诱发性事件 B:个体对诱发事件的看法 C:事发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3 男生和女生发育早晚对各自心理的影响?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和意义 ※心理健康的含义: 1.没有心理疾病; 2.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感积极 3.意志良好 4.人际和谐 5.自我悦纳 6.符合年龄 ※心理健康的意义: 1.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 2.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3.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4.有利于青少年的成才立业; 5.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 5 社会交往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一.社会交往的内涵 ※定义:简称交往,亦称互动,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或信息交流。 ※特点 1.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社会交往的实质。 2.相互认知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 3.相互影响和作用是交往的必然结果。 二.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及类型 1.人际关系的含义: 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即人们在思想情感行为上的距离。 2.人际关系的类型:竞争、合作、顺应、冲突。 ※人际关系交往的测量与评价 1.社会测量法 2.距离尺度法 一.青少年社会交往的一般特点 ※交往需要日益强烈 交往重心由父母转向同龄伙伴。 ※交往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 1.交友圈扩大。 2.交友的标准明确化。 3.表现出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强烈愿望。 4.交往过程中活动范围扩大。 ※容易在交往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1.自闭与防御2.自卑与交往恐惧 3.自我中心 ※与异性交往的发展 分为:疏远阶段 亲近阶段 依恋阶段 三.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是指在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最初印象能对交往产生较大的影响。 ※近因效应 指最后印象对人的认知及进一步交往的影响。 ※刻板效应 在交往过程中,主体往往不自觉地将交往对象归类为头脑中的某一类型,简单地认为交往对象也具有这一类型人的全部特征的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中当了解到对方有某种突出特点时,便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在其它方面也应有与这种特点性质相似的特点。 四.社会交往中的团体心理 ※群体的种类 1.正式群体 社会成员按照共同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规章制度约束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 在交往需要的支配下,以感情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明确规章制度约束的群体,群体内或成员间的关系一般较亲密。 ※两种群体相互影响 1.正式群体的规范、价值观念和活动目标对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产生影响。 2.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处理两种群体的方法 1.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正式群体为非正式群体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2.对非正式群体可引导其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把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纳入正式群体的活动中来。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交往观念是个体对人际交往手段、目的、途径等的看法。 ※不正确的交往观念有两种 1.功利主义倾向。2.“义气”用事倾向。 ※辅导: 帮助他们认清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关系、索取和付出的关系、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并指出“义”的真正含义和友谊的真谛。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交往观念是个体对人际交往手段、目的、途径等的看法。 ※不正确的交往观念有两种 1.功利主义倾向。2.“义气”用事倾向。 ※辅导: 帮助他们认清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关系、索取和付出的关系、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并指出“义”的真正含义和友谊的真谛。 二.指导青少年正确选择交往对象 1.摆正交友与学习的位置。 2.通过种种途径教给青少年一些必要的与交往有关的知识,并对交往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三.协助青少年处理好各种交往关系 ※同学关系 对有积极倾向的小团体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将其纳入班级正式群体的活动中来,对待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应及时教育引导,消除其不良影响。 6 矫治行为问题有哪些方法? 一.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分类特点 ※过失行为 1.表现: 恶作剧、起哄捣蛋、无理取闹、骂人、打架、损坏他人财物或公物、不遵守集体规则等。 2.原因 a.出于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及精力过剩 b.出于认识水平低下。 c.出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 3.特点:无意性、情境性、模仿 ※ 不道德行为 1.表现: 小偷小摸、小赌小博、占小便宜、撒谎、侮辱女生、挑逗男生、猥亵行为、挑衅斗殴。 2.原因 a.对需要认识不足,缺乏合理调节的能力。 b.道德观念的薄弱,极端自私自利。 c.缺乏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自制力低下。 3.特点: 有意性、连续性、倾向性。 ※自我消极行为 1.表现: 厌学、逃学、逃离家庭、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吸烟、酗酒、自暴自弃、自杀等。 2.特点: 一般不对他人或集体造成不良后果,但行为的结果直接有害于行为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前途,极端行为也会产生严重甚至不可弥补的后果。 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成因 ※内部因素的影响 1.生理因素 主要是由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种种矛盾状态,特别是生理上的早熟。 2.心理因素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自我控制能力差。 b.出于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 c.异常心态的影响。 d.挫折耐受力低。 ※外部因素的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 2.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及学校生活的不良影响。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几种典型的问题行为 ※过失行为典型剖析 剖析之一:沉溺迷恋游戏机、贻害无穷。剖析之二:恶作剧导致严重后果。 ※不道德行为的典型剖析 剖析之一:考试作弊、不劳而获思想在作祟。剖析之二:不道德行为的高智商者——电脑“黑客”。 ※自我消极行为的典型剖析剖析之一:逃学。剖析之二 :吸烟。 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矫治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治的基本原则——综合治理 1.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 2.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场所。 3.社会是青少年活动的大课堂。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治的主要措施 1.内部矫治——提高有问题行为青少年的自我认识,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2.外部矫治——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以正面教育、榜样教育、及时疏导为主,并施以必要的矫治方法。 ※矫治问题行为常用的方法 1.行为训练法2.心理调节法 3.自我教育法 4.综合矫治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