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需要一篇关于爱的文章...最好散文中外不限

父爱 母爱什么的都可以 中外不限 最好是名人的作品 老师说要换掉语文书中的一篇文章...我选了余秋雨的信客...大家帮我找一篇替换的文章...主题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记我的启蒙老师杨明明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黄燕执笔

我,天长小学的学生,新世纪的教师,杨老师的正宗弟子。

这个“弟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杨老师89届实验班的学生,二是学杨老师教书做人的徒弟。我的“长大”离不开杨老师,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比任何一个杨老师的徒弟都要“老”!

早在1983年,我就成了杨老师的小朋友,我们的故事很多很多!

许多镜头永远刻在我的脑海中。

我记得开运动会时她陪跑的身影,和我们一样激动的“加油”声、欢呼声。

记得杨老师为我们诵读《金色的鱼钩》,听着,听着,我们流泪了,“老班长”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我记得杨老师知道我爱吃话梅,知道小英爱哭,知道小珑志气高,知道小莹不怕输,知道小夷很要强……我们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在期盼些什么?在向往些什么?她都清楚。

最记得是她用快乐感染了我们。让我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快乐的,童年是快乐的!

记得离开母校前,我写给杨老师的一张贺卡:“我们真的要毕业了,要走了?我不相信这是事实。可聚散离合,古今难免,我们总是要走的。走了,老师,记住您说过的话。六年后接我回来!我下定决心了,读三年中学后,就去读师范,一定要当老师,像您一样!”

如今再读这封信,仍然是那么感动。别说当时我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至少我已经读懂了杨老师倾注在我们身上的爱,就是这份浓浓的爱,感染着我,熏陶着我,影响着我,朦胧中使我觉得,当老师真好!

六年很快就过去了,杨老师真的来接我了,这种发生在小说里的事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我也真的应了这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真的成了杨老师吗?没有!我只是选择与杨老师相同的职业。远没有“成了你”,连第一步都没有迈出!但我是幸福的,以我的特殊的身份感受杨老师的点点滴滴,慢慢地汲取,学着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学着做好班主任,学着做人。

学着上好语文课!

小时候,语文课上吹泡泡,吹出了精彩的“泡泡”。“像一串亮晶晶的珍珠”、“像一个个透明的小蛋蛋”、“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像白雪公主美丽的长发”、“像春姑娘的项链”、“像一座银色的城堡”;语文课上“孵娃娃”,自编自导自演,搞清楚了鸟类的妈妈们是怎么孵化小娃娃的;语文课上“造小船”,让一只只诞生的小船载着我们的欢乐的梦去远航,漂到我们向往的天地中。语文课上写“名人”,用生动的笔将一个个身边伙伴写得活灵活现,《哈勒菩萨李冲》、《多事婆婆》、《大肚子高才生》、《不懂装懂的博士》……光听这个名字就够大家捧腹了!呵,难忘我们小时候精彩的语文课!

更幸福的是,语文课不仅在学校里,还在大自然中----在天目山高高的山峰上,在大海宽宽厚厚的怀抱里。这不仅仅是语文课啊,它与数学、自然、体育都融合在一起。我们赏过春,在赏春中画春、写春、算春、收集春天;我们去过普陀,在大海里锻炼身体,在庙宇中读“四书五经”,听自然老师给我们讲“星星”,听杨老师给我们诵读《海上日出》;每天晚上七点,我们都会静静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着中央电台的“新闻联播”,第二天还要抽个时间议论一番,“国事、家事、天下事!”;中秋节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圆圆的月饼激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现在看来,杨老师早在十多年前,就把新课标中的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互动、对话、整合、动态生成”这些“今天的新词”在当年我们的语文课中早已屡见不鲜!“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这些理念在我们当年的课堂中都有鲜活的例子。哈哈!到现在我才“觉悟”,原来自己是真正新课标下的“产物”。

就是因为尝过甜,所以当杨老师让我将当年的语文课“再现”时,我便快乐地带着孩子们去西泠印社,感受杭州的文化精品。当孩子们摸摸这块石壁,议议那幅对联时,我仿佛又看到了昨天的自己!看到自己和一大帮同学们在放鹤亭围着杨老师,听杨老师说“梅妻鹤子”的故事。(林和靖!我可是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位名人的。)

学着做好班主任。班主任怎么当?和杨老师一样!

每次开运动会最激动的便是我,满操场的跑。扯着嗓子和孩子们一起喊,挥着手臂陪孩子跑完长长的八百米。一会儿跳到沙坑前,一会儿又冲到终点。同事们都很纳闷,“黄燕,孩子们的运动会,你那么激动干什么?”

“怎么能不激动?我的孩子在跑啊!”

她们不清楚,我心中有个“班主任”的影子。

杨老师对我们是严格的。小时候,我们这个杭州市优秀中队曾经历过一次“红旗风波”,至今还难以忘怀。原因很简单----杨老师出差,我们在打针时,大吵大闹。杨老师决定请班长摘下这面光荣的红旗。这下,我们惊了!全体“以泪洗面”,不停地忏悔:“我们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杨老师,请您相信我们吧!”无论我们怎么求都没有用,杨老师说:“等你们懂得珍惜红旗时,我们再挂上去。”当时,我真觉得杨老师真狠心。长大了,我成了“你”,便也读懂了你的苦心!---也学着让我的孩子们懂得爱护自己的集体,珍爱集体的光荣。

小时候,我爸和其他一些同学家长经常带我们一起外出活动。有一年的大年初三,我们班同学带着爸爸妈妈去宝石山登山比赛。爸妈没到的,还可以组织临时家庭。以家庭为单位的登山比赛有趣极了!现在我知道了这样的活动凝聚了班级、了解了孩子、沟通了家长,真是一举多得啊!

今天的我虽没有杨老师的号召力,但也学会了经常和家长聊聊孩子;经常在双休日想出点“小花样”,搭起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经常会带有困难的孩子回家……老师们多少有点不解,“你怎么和家长有那么多话说?”我笑而不语。

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影子。

杨老师总是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超越自我。这种人格魅力时时震撼着我。

她告诉我:要超越自我。

小时候曾拿过区跳高比赛的第二名。说来也真是奇迹,只能跳一米零八的我,居然会超水平发挥,跃过了一米二十四。杨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夸我---“超越自我”!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可今天我读着杨老师,懂了!

什么叫“要超越自我。”

93年离开“功成名就”的天长,去体验一种新的办学体制。50岁时再去重新“爬坡”,需要有信念,需要有实力,更需要一份超越自已的勇气。

不安分守己地走读走大路,却去接受“未来教育教材改革”的实验,用“新世纪教材”,编“新世纪教材”。尽管我仅是一个操作者,一名新教师,但是,我也感受到“冲浪”的快乐。

对去“新世纪”这一事,杨老师崇敬的全国劳模李承龙老校长是这样评说她的: “人,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动力。杨明明在她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轮(六年)中,去从事一项新的尝试---“国有民营”办学。孩子们24小时在校的管理与教养结合,家长们的期盼,课程的改革等,这里有许多新的课题,新的学问。当然,也会有种种新的压力。然后变压力为动力,从战胜自我中证明自我,这正是杨明明的一种人生观。我相信她在新的征途中又会走出一条新路来。”

02年的西博会“名师名校长论坛”上,执教《西湖楹联》。58岁的她还不停步,以西湖为书,面对不同学段的自己买票来上课的孩子,又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对这堂课孩子是这样说的:

生甲:我觉得这个课啦,蛮有意思的,这个课,蛮可以发挥的。

生乙:我认为这个课让我们更加了解西湖,更加了解了西湖的景点,让我们以后一定要去景点,看看那里的一些对联,看看那些对联是怎么样的。

生丙:我觉得这堂课是蛮有新意的,我开头是根本没想到,上了这节课以后,我能够听到一点老杭州的小知识了,回家去,也可以向同学们去炫耀炫耀了。

专家们是这样评课的:

王燕骅(全国优秀教师 杭州市劳动模范 著名特级教师)

我有几点体会。首先,我觉得我们课堂教学的设计源于理念,今天早上,杨教授说了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就是我们不要急急呼呼地去关心怎么去设计,首先要静下心来学习,这才是最根本的。我感到杨老师之所以能设计出这样新型的孩子们认为很有创意很新鲜的课来,这是源于杨老师对新课标的深刻的理解,是她超前的理念,才支撑着她设计出这样新型的课来的。

好评如潮的《西湖楹联》,应该说是个成熟的设计吧。可是第二年,再次公开执教时,她居然又一次一次地试教,并且让我给她拍下来,做课例研究。我不明白她的目标究竟定在什么高度上?我还是没有读懂杨老师。

她告诉我:学无止境。

学电脑时,大家很惊讶拼音流畅的杨老师居然学五笔输入。她的回答很简单,“挑战自己,看看能否学会新方法。”初学时,她把自己关在电脑房里,认认真真地研究“五笔”,学得比我们都刻苦。学会后,她对新世纪的年轻人风趣地说:“外婆都学会了,你们肯定没问题!”直到今天,看到我们掌握了一种新的技术,她会立刻拿出本子,一边记,一边问。直到弄清楚才罢休。

记得那年,杨老师55岁了,突然向我们郑重宣布:她要跟俞国娣一起自费去华师大读“研究生课程班”。我着实吓了一大跳。你?和俞国娣?受得了吗!犯得着吗?可她坦然地去了,读了,还是她们这个课程班的班长。我看到了她的听课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回来她还一本正经地做功课。读了就读了,何苦这么顶真?更让我不理解的是,第四次集中授课时,是她肾穿刺不久,身体非常虚弱。大家都劝她放弃,可她依然快乐地“上路”了。不久,课程班结业了。她给我看她的证书,看她的成绩单。真不简单呀!我赞叹的是她的勇气,我佩服的是她的毅力。我要学习的是她永不言退的精神!

在杨老师身上,我真正领教了“认真”。

叶莎老师曾经说我在舞台上的形象非常挺拔,我得意地说:“这是童子功!”记得小时候,跟着杨老师“打天下”。我们包揽了杭州城里大大小小的会议的“少先队员贺词”。记得有一个月,我们演出了九次。每一次,杨老师都认认真真地给我们排练。她说:“别人相信我们,我们就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不过,我们不上课,到处演出,很开心。不就是在台上朗诵诗吗!因为杨老师对我们的训练,就是从眼神开始,到体态、语言、动作很“专业”的,是一丝不苟的!

直到今天,我还在品尝着这种一丝不苟的顶真。每每上完一次比较有档次的公开课,总想松一口气,可杨老师不放我,要让我好好反思,然后会挑出一大堆不足,让我不得不夹着尾巴反思。她好像压根儿没听到别人在称赞我:“黄老猫真厉害!”那堂《朋友》我上了十一次,也反思了十一次。如果说,黄老猫真的“厉害”的话,那是因为有杨老师在“逼”。不过,很多人在羡慕我有人“逼”。

杨老师逼我,可杨老师已经没人逼她了。领导们说:“你不用天天上班!注意身体!”可杨老师硬是每年都要听近300节课,而且每节课都和执教老师交流,有的课还和她们一起设计。多大的工作量啊!她乐此不疲。她说“老师们高兴,我也高兴!”

近四年来,《现语》走进她,她融进了现语。她说从没有和编教材、用教材、改教材走得那么近。有一种天天面对着“考试”的感觉,你编的教材执教者喜欢吗?学生喜欢吗?这是多么严峻的检验啊!虽说,现语前途未卜,可杨老师更在意的是这个过程,这种体验。当老师们用自己的积淀和智慧演绎着《你早》、《树林里》、《春天说了什么》、《蒲公英的种子》等现语名篇时,杨老师总是真诚的感激着、快乐地欣赏着、评说着,当孩子们模仿课文用他们稚嫩的笔写出一首首小诗、一则则短文时,杨老师和执教者一样充满成功的喜悦。

她告诉我:要学会欣赏

听过杨老师的《晚霞淡淡》吗?那是给研修班学员讲的师德课,听过的人说:“很美!那是一种生活姿态,是对人生的欣赏。”可能你们都不知道,可我很清楚,刚学会摄像的她,会在春天去拍摄三月的桃花,而且跟踪去拍摄桃子,最近,听说,她又起了个大早,去拍西湖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她说,等空下来要以《晚霞淡淡》为名,整理一本教育散文集。我想看!

我读过杨老师写人的散文。你们肯定也读过。

在杨老师笔下,有张天孝老师畅谈国际形势的慷慨,有朱乐平老师风趣幽默的神采,有朱雪丹老师笑谈人生的坦然,有张化万老师生动真实的身影,还有……当然,我听到的肯定比你们多得多。

《现语》使杨老师走遍了上城区的许多学校。普通的学校,普通的老师,普通的故事,但在杨老师的眼中却是那么精彩。我在她的听课笔记中读到:“大黑板、中黑板、小黑板,卡片,教具就是这些。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让学生发出赞叹的课件,在一个暗暗的,旧旧的楼房里,一群老师们演绎着我们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具的落后并不说明她们教学理念的落后,年龄趋老,并不影响她教学青春的焕发。有时候,精彩就在平淡中闪现。”

我常听到杨老师告诉我,许多老师的事:

她说,柴莺的课越上越好,还说她很会听课、评课。

她说,铁五的王晓蓉真不简单,一个人扛着两个班。

她说,蒋莱很会思考,她的教学反思写得很不错。

她说,孙立敏不怕输,抚养抹着眼泪一次一次地走进《树林里》。

她说,望江门的二年级组很优秀,陈华很敬业,戴瑾挺着大肚子上复习课,两位老教师很努力。

她告诉我,紫阳穆燕华班里有个叫“白丁臣”的同学,很厉害!

她告诉我,崇文金素文班里的孩子很会写……

我虽然没有教现语,可在杨老师的口中知道了许多教现语的老师,甚至读现语的学生。

难怪老师们这么在意杨老师了!

我读过研修班学员写杨老师的文章,太多了!只摘一节----乐清的一位叫陈赛的学员这样说:

“跟在杨老师身边时间并不长,我却学到了很多。对昨天的回顾,对今天的认识,对明天的期盼,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令我由衷感动。我感动于杨老师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怀,哲人的高度。感动于她多少年痴心不改的执着,感动于她在沧桑之外的冷静和清醒、意气和热情。

我敢说,无论岁月怎样更改,时间如何磨洗,杨明明依旧杨明明,依旧铿锵有力,棱角分明。

“推崇真实,淡泊明志,人格高尚,您是我所崇拜的人生舞台的偶像。”一边远山区的民办教师十余年曾经当过杨老师一星期的学生,来信这样写道。

杨老师与我很近很近,可我依然没有全读懂!

学杨老师的做人,可能还要学很长时间。

期盼长大后能真的成为“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1
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风大雨大的夜晚,一辆肇事车将她从斑马线上撞飞了出去,又在茫茫夜色中逃逸,她又是幸运的,交通事故绿色生命通道使她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救护,也没有医疗费用上的后顾之忧,自从入院以来,她一直昏迷不醒,医生说:她脑部神经受到损伤,也许永远也醒不了,她还有身孕已经五个多月了!出于治疗上的需要应该考虑引产!当她从神经科转到妇产科的时候,医生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实施这个手术,她腹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在一些生命指数上高于同一期胎儿,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她的身世也是个迷,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匆匆的旅程是与谁相约,她腹中孩子的父亲是谁,这其中是有怎样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都将无从得知,更没有人知道,在出事之前,他的日子是快乐还是悲伤。
时光就这样在她昏迷中一天天地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她被推进了产房,然后医生骄傲的宣布说:五公斤重的男婴健康极了!护士把孩子抱过来给她看,他们觉得虽然母亲是个植物人,也应该让母子见见面,随着婴儿本能的吸乳,母亲的脸上显出种种冲动,她的胸前竟然乳湿一片!乳汁在一点一点的分泌。此后,每当护士小姐把孩子抱过来给他喂奶的时候,她的脸上都会浮现出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呢喃细语,犹如一个快乐的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唱歌。
三个月后,又依次让孩子吃的饱饱的,她终于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入院的时候,她体重一百二十一斤,分娩后八十六斤,临终前的体重只有六十三斤,她是用自己的血肉在孕育和哺育这个孩子的!本来她生下孩子以后就可以走的,但怕孩子孤单,又坚持着陪他在人生路上走了一段。后来我们为她买了一块平价墓地,没有她的名字,也没有她的生平,简单的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个浑身闪耀着母爱光辉的女人!

有一种美丽的语言能说尽母爱吗?我觉得不能。
有什么神奇的标尺能衡量母爱吗?我认为不能。
我读过一则报纸:去年6月一个夜晚的一场大面积泥石流,在一瞬间就冲毁了四川省美姑县的4个村庄,吞噬了一百五十余条生命。一位年轻的母亲,不顾自己的大腿已被乱石压断,在齐腰深的泥石流中双手高举着仅有几个大的婴儿,艰难地挺立了四个多小时。她一直坚持到清晨,等来了救援的人们,婴儿竟然毫发无损!
我读这则报道时,热泪不知不觉顺着脸颊流下。泪眼模糊中,眼前似乎屹立着一尊神光环绕的雕塑,那就是我们的母亲!那环绕她的正是中华母亲的母性这光!
我曾经在《读者》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在南京“7.31”空难中,飞机上的乘客几乎全部丧生,然而有一个名叫丹妮的女婴却奇迹般地活着。原来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丹妮妈妈贡红梅紧紧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乱石异物和扑面的烈焰,贡红梅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小丹妮的生命。母亲把女儿搂得那样紧,以至救援人员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小丹妮救出来。
我读这篇文章已经是几年前了,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可是,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篇文章在我心灵上引起的震憾!我流着泪思索着一个与我年龄不相称的问题:母爱是什么?似乎这一刻起,我找到了答案。
有一天,我哥哥给我抄来一首小诗,诗的题目是《一碗油盐饭》: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我眼扫过这首小诗的时候还在懵懂状态。第二遍细读这首小诗时,我的泪水流下来了。为了这样一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要给孩子准备一碗油盐饭的母亲,为了这样一位在贫寒与凄苦中竭尽全力给孩子以温馨和慈爱的母亲。透过凄风苦雨,我似乎看见,在千千万万的穷困乡村里,有着千千万万这样穷困而伟大的母亲!
和众多同学一样,我从小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长大。或许因为拥有太多,反而有点儿体验不到母爱的珍贵了。直到妈妈离我去远方工作,直到我离开家乡来职中念书,使我与父母有了长时间别离。那段时间,每当看到同室女伴与前来探望的母亲开心地聚在一起时,我都要悄悄躲在一边。
第2个回答  2007-10-08
《简·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0-13
妈妈: 声音是极其微小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亲生母亲,我也有。然而就在我刚刚六岁那年,我亲爱的妈妈离开了我(病故了)。我心里是多么难过啊! 可是不久,我又有了一位新妈妈,她就是您。...
第4个回答  2007-10-19
<信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