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时期服饰特点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中国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 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 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辽金元男子发式
辽金元时契丹男子的髡发 男子的发式,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 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辽金元男子服饰
金代服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制(包括样式、色彩、纹样),都 有一些特点。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 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物、保护自己的作 用。此图为金代穿盘领衣的男子(河南金墓出土砖俑)
辽金元 元、金虽然同属辫发种族,但辫发的样式并不一样。孟珙《蒙鞑备录》述蒙古族男子发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腮 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旁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心史》记载尤详,其曰: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 两旁发,挽两髻,悬加左右肩袄上,曰‘不狼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四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综合各种记载,并参照形象资料,基本上可以了 解这种发式的编制方法:先在头顶正中交叉剃开两道直线,然后将脑后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正面一束或者剃去,或者加工修剪成各种形状,任其自然覆盖于额间, 再将左右两侧头发编成辫子,结环下垂至肩。元代男子的巾帽,公服装多戴幞头,幞头的形制,大致与宋戴长脚幞头相同,皂隶之间,也有戴朝天幞头者。士庶所戴 幞头,一般多如唐巾,脑后垂二弯头长脚,呈“八”字之式。平民百姓多喜扎巾,巾的方法,也有许多不同。另外,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 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也有戴大笠帽的。本图为戴瓦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子。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 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 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本图为圆领袍展示图。
穿圆领袍的契丹族骑士。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 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 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本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的契丹族贵族。
此图为左衽窄袖袍展示图。
本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瑰的《卓歇图》局部)。
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女及穿圆领袍的男子(胡瑰的《卓歇图》局部)。胡瑰是契丹族的著名画家,擅长表现人民的生活。由于他长期生长在边塞,熟悉漠 北人民的风土人情,所以他所画的作品,无论是人物服饰、生活器具,或是鞍马帐幕等,都能如实地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卓歇”一词,是契丹族的 俗语,意思是支起帐幕休息。《卓歇图》所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整个画面是一幅长卷,共画了几十个人物。本图为此画卷的最后一段,是契丹族游骑猎罢,回营 宴饮的场面,在一块毡毯上,并排坐着一对夫妇,周围站立着带弓佩箭的侍臣,并有几个侍女奴仆持壶托盘,作跪进斟酒状。前面还有数人奏乐歌舞为之助兴。图中 男子全部髡发,位尊者裹有巾帛。妇女大多梳挽螺髻,另在额上扎一道狭窄的帛巾,仅贵族一人戴覆杯式圆帽。妇女所穿服装,都是交领左衽,与史籍记载相符,是 典型的契丹族装束。
服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