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开窍”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如题所述

有过的,下面就分享一下自己开窍的经历。

有一次我对他说某个任务可能要延缓两天完成,也解释了原因,他说好。结果当天晚上在大群里(老板也在),问我那个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此时我无论怎么解释,都像是在找借口。

然后我忽然开窍,原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老板看的。从那以后,我“事事有回应”——在老板也在的大群里。那个领导发现我这一举动之后,之前对我的“凡事先夸两句的习惯”全没了,开始挑刺。

好在我也变得小心,不容易被挑到。如果说这个领导在工作上教到了我什么东西,那就是:不要闷头做事,一定要让给你发钱的那个人看到你做了什么。

“开窍”以后,面对上级、领导、老板、年龄比我大、级别别我高的人,延伸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人,我不再唯唯诺诺。在此之前,我习惯把所有人都看得很善良友好,习惯把别人看得更高、更厉害,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起高看。成长和开窍,往往都是一瞬间。人际关系中任何让你觉得不舒服的点,都能提炼出经验教训。

很多人即使工作很多年,情商还是很低。因为从来不总结经验教训,多年来一直是一套不变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把吃过的亏都忘了。

想对所有因为性格不是特别强烈而总是在人际关系中吃亏的人说——你的善解人意不是处处从别人的角度只为别人的利益考虑,而是达到一个让你和对方都不受损失的平衡。而且,大家都是人,肯定都是有缺点有弱点的,他并不比他表现出的有多高贵厉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5
突然开窍的人生体验是:没那么焦虑了,也不用费心去猜测别人的话外音了。因为大概能猜到对方的目的,每一句话背后的意图。会发现人性的东西很好猜,无非就是利益交换。而自己对各种出现的结果早就有了预判,所以也做好了各种情况发生的心理准备。当好的结果出现时,没有那么喜出望外,不好的结果出现时,也不会觉得那么糟糕。凡事尽人事就好,只要努力尽力了,一切结果皆可承受。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感受自己的人生,不再为了取悦别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着。
第2个回答  2022-08-17
最近特斯拉的老总马斯克发了一条推特,大概是总结了自己半生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第一条叫基本归因错误。

这个归因和开窍之间有着有趣的关联。比如一个学生,总是学习不好,老师和家长会倾向于把学习不好归因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时候家长会教训孩子要好好学习。而很少有家长会认真分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学习态度。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基本的方法,他对学习这个行为是迷迷糊糊的,即使投入大量的时间也很难学习好。这就是没有开窍,而无法开窍的原因,可能是归因错误。

聊一下我两次开窍的经历,第一次是编程,第二次是炒股。

在大学里,我学计算机的,c语言,数据结构,这些都是基础课程,实际上身边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

我对写代码特别有兴趣,最初学c语音的时候,在dos系统里做图形界面的小游戏,俄罗斯方块,棋牌类这种。做了几次就悟了,用课本上的话说,编程就是数据结构加算法。

这个看起来是很基础的概念,但是悟了之后编程就成了一个有系统化方法论的知识,做任何程序都是把数据可视化。有了这个基础认知,编程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个师弟向我请教编程的时候,我就很轻易的让他懂了这个方法论,我告诉他所有的程序设计,都是把一堆数据组织起来,然后把它们可视化,这就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理念,数据+输入输出,输入输出就是可视化。

开窍的感觉就是你可以很精炼的把内核告诉别人,并且别人很容易的就懂了。

第二次开窍,是炒股,我炒股的前几年始终无法有效的赚到钱,无论是技术分析,趋势跟踪,或者是价值投资,总是赚赚亏亏,无法形成长期增值。直到有一次,我看到巴菲特几十年来的收益率数据。

巴菲特几十年的收益率数据有几个特点

第一,他很少有某一年赚到非常多的比例,他大部分年份的收益率就是10%到20%,40%以上的都很少。

第二,他没有任何一年的收益率是大幅亏损。在50年里,仅有2年发生亏损,并且亏损幅度都在10%上下。

其实,如果仅仅从数学角度告诉我,复利的基础之一是不发生巨亏,我是没什么感觉的,这个知识很简单,初中以上文化的都可以明白,但是在投资上就始终没绕过这个弯。

我曾经一直在追求赚赚赚,在想怎样才能一年翻倍,所以的关注度都给到了赚钱上。所以我可以赚到钱,但是总是在下一个阶段很容易的就被打回原形。

那天我就死死的盯着巴菲特的数据,想了很久,后来在excel里模拟了2个情况,情况1 是大赚,大亏,情况2是小赚小亏。之后就得到了神奇的95322规律。就是先赚95%,再亏30%,是不如先赚20%,再赚20%的。
第3个回答  2022-08-27
今天媳妇儿发了我一篇类似于如何教导孩子去养成一个较为正确的“习惯”的文章,而后和我说“培养”孩子貌似是一件比较复杂有难度的事情。文章的内容我大致看了一下,图文结合很丰富,例子种种也貌似很为复杂和高精密。我也认为“培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到完全没有必要去操作。以我自身为例子。我自认为自身是标准的放养类型,从小到大父母都未曾对我的学习上有过多的要求。而我自身的“开窍”程度也比较晚,从现在往前推,我“开窍”应该是从23岁开始的。之前,也没有真的想要去做过什么事情。(我的“开窍”是指当你做成一件事后在你潜意识里种下一颗种子,告诉你这件事能成,从而形成的一种思维辨别方式。)所以要养成什么是好的“习惯”似乎真的很难。同时我觉得“习惯”是一个描述力度不够强的词。因为它本身并不是内化产生的,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外部性的训练导致的。而我们成年人审视一下自身,要去养成一种“习惯”是何其的困难。在你自身都做不到,认为难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要求自己孩子去做,甚至是那些自我意识还没觉醒的孩子?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给孩子提供一种“氛围”。我的“氛围”怎么解释,就是在环境里结合一些思想、情绪。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个女儿,她的母亲喜欢化妆,那么当然,这个家庭的女儿应该会比别的家庭的女孩子更早去接触化妆(例子本身不带有偏向性)。这很简单,因为大多数孩子在成年前(乃至成年后),都没有养成“自我意识”、“自我判别能力”。而幼体去主动的学习自己的保护者,是一种天性。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在这里只是要说明当你对你孩子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你更多的是要审视自身有没有达到标准,你有没有将塑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付诸于实践。如果你都做不到,那为何要去强求自己的孩子呢,那不就是小时候的你自己吗?你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总是很残酷。阐述一下前文的“开窍”。每个人的“开窍”不一样,而我的“开窍”是发现我是个自证主义者。何为自证主义者:我意识到可以做的,我就要说,我说了,就要去做,去做了就要有结果(无论在别人看来是成功亦或失败)。从2013年开始,我每半年完成一项事情,例如:50本书计划(现在已经累计300本书了)、推书公众号、投资、减肥健身(20斤)3年、工作、辞职等等。貌似在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父母并没有给我什么阻力,我也不觉得辛苦,因为我觉得吧,这件事能成。当我推动它的时候就知道整个系统的齿轮已经从我这里开始转动了。后语:当我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有人会跳出来,而后我明白了,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人阻止你的话那是不值得去做的,当你一次次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在这过程中我也尝试着去和别人分享,但似乎总是收效甚微,甚至有的是奚落,渐渐得我也懒得去说什么了。自己做了就好,低头把事情做成就好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存在感。同时也发现自己的时间、注意力也越发珍贵。有时候,当我觉得与你“说教”是浪费时间的话,我真的不会去讲什么。大家都很忙的。
第4个回答  2022-08-17
这事我还真遇到过,我高三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大脑清明,思考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想通,遇到问题,也能冷静的分析思考,然后很快找到最优答案解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