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遇到好书我的阅读体会中有三个欣喜的阶段:第一次是初读时的醍醐灌顶,一边读一边惊叹,原来如此、正是如此;第二次是做笔记梳理复盘时,一边复盘一边感慨,原来这么精炼;第三次是遇到别的事或别的书被再次联想到时,反刍嚼出新的味道最后化于无形融进思维。

(一)现代化的本质: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所产生的经济无限累进增长的现象

作者认为最伟大的制度创新,就是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自由市场经济。(认为第二伟大的制度创新,是以学问、学识、能力为基础来分配政治权力的科举考试)

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了现代化。现代化就是当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所产生的经济无限累进增长的现象。其本质实无限累进,无限累进是因为现代科技和市场化两个条件相结合。

现代科技随着知识大爆炸能够提供的产品几乎无限;

自由市场因为分工和交换能带来更多的社会财富(李嘉图:在自由贸易和社会分工中,及时交换双方有一方在各方面都更具优势,分工和交换还是对双方都会有好处)。

根据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这一洞见,推导出市场具有规模效应,也就是说一个市场中参与的人越多,交换的人越多,它创造出来的价值增量也越来越多,越大的市场资源分配越合理,越有效率,越富有,也就越能够产生和支持更高端的科技。

进一步可推导出自由竞争市场的自我进化机制。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一个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机制,而现代科技让这一过程更加迅猛。(自由竞争产生自我进化是本质,现代科技是市场自我迭代的催化剂,同时,市场经济又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金。)

因为市场的自我迭代、自我进化机制,最后最大的市场会成为唯一的市场,离开这个最大市场的经济体会不断落后,最后被迫加入。

所以,3.0文明的铁律就是:放弃自己的关税壁垒,加入到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由市场体系里去,这是一个国家增加实力最好的方法;反之,闭关锁国就会导致相对落后。

中国加入WTO原因在此。美国制裁华为原因在此。华为不能退出国际市场原因也在此。美国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从而阻碍中国经济原因也在此。农业文明稀缺资源是土地,现代文明稀缺资源是市场。

(二)对未来几十年的预测

经济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和投资两家马车提供的加速度已经放缓,所以要实现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只能靠内需。当前提出双循环战略,在全新内需市场里,没有国际大循环依托,则必须增加国内市场自由度,提高市场活力,政府和市场角色必须转变,这是放管服背后的经济原理,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政府调整职能和进一步扩大市场自由度的过程中,国企改革又是其中重要一环。经济资源将对全民开放,金融、能源、土地等将不再对外贸、国有企业倾斜,国企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将逐步分离,引入民间资本,管理彻底市场化,国有股份逐步进入社会保险体系。

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有五伦,五伦基本讲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的文化是人情文化。中国文化对熟人之间的关系有一整套规则,人人都遵守,但在陌生人之间却没有。

五伦在农业社会中就足够了,但在3.0科技文明的时代,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都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所以文化要做好以下两部分:一是发展第六伦处理好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目标是建立一个诚信社会,为现代市场化提供润滑剂条件,二是要把第六伦与五伦有机结合,五伦在熟人社会的道德伦理在中国人的骨血里,依然发挥着主要指引作用,在各项事业发展中,也依然主导着主要价值判断。需要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市场经济里扬长避短发挥威力。

(一)研究事物本质、探求真理的“常无”心态

作者讲到“任何经济现象和问题总有其自身的逻辑,如果能秉持一种“常无”的心态,不受过去理论和经验的束缚,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客观地观察、分析,任何现象和问题总能弄清其来龙去脉和表象背后所蕴涵的逻辑”。这说的是实事求是,同时用“常无”的心态探求实务规律,也是道家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余游刃必有余地矣”。

(二)比较优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没能使中国富起来,但是并不是说当时的计划经济战略是错误的,因为经济战略只是国家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要想富起来必须先强起来。没有强大的国防就要挨打;要想有强大的国防,就要有强大的军事工业;要想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就必须有强大的重工业。1952年中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后开始建设国家,提出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目标的战略;“一五”计划(1953—1957)以重工业为核心,目的就是要先让国家有强大的军事保障。重工业发展三个基本特征:建设周期长、发展中国家机器设备依靠进口、一次性投入大。当时国家经济底子薄,一是没有社会剩余,温饱尚成问题;二是出口少、外汇少、汇率高;三是资金分散。在强起来必须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目标下,同时在重工业发展客观特征下,同时还有中国经济现状的客观现实下,靠市场经济自由运转实现军事战略是不可能的。但是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国家统一集中分散且不充裕的社会剩余,统一分配到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通过这种扭曲价格和计划配给,让农业和轻工业补贴国家优先发展的重工业,给了重工业在贫困落后中快速发展的生机。总过在60年代试爆了原子弹,70年代卫星上天,用20年时间从农业社会完成了发达国家可以做的事情,为后来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军事保障。因此计划经济从经济整体来看不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在当时非常贫穷落后的中国,实现军事建设的战略目标,计划经济是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的集中配置的办法。这是立足当时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实事求是。

但是长期的价格扭曲和补贴重工业,就业没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富起来的需求就越来越突出。所以,中央把中心任务放到了发展经济上来。

在计划经济下,很多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因为他们的生存是靠政府扭曲其他产业的价格把利润转移过来的,是靠政府的补贴生存的。如果把这些企业放到一个开放的竞争市场中,他们无法生存,没有造血功能,没有自生能力。而之所以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是因为企业所选择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企业只有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的情况下,才能有自生能力,才会自主造血;产业只有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情况下,才具有比较优势。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一个企业如何判断要素禀赋结构进而选择比较优势的产业?价格。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企业家会根据价格信号不断自发地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从而带来整个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如何发挥价格工具的作用?要正确的价格。如何得到正确的价格?要开发的市场和充分的竞争。这就是市场经济高效配置的逻辑。

《人心至上》杜月笙的人生法则

每个人活着活着就会活出自己的逻辑,无论对错,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不是凭空出现,是自己从小过往所有有关生存的经历中沉淀下来的、挤压出来的、反射出来的。

杜月笙一生的逻辑就是经济,与政治无关的经济,或者说隐藏在政治中的经济,是人活着的经济,是去除掉各种政治外壳、符号、标签、形式之后留下的人性。

去除掉这些符号或标签之后可以看出,杜月笙的行事风格或者思维模式,始终呈现出一种互动态势。他始终将任何一个对手视为一个正常人。他能与北洋高官贩鸦片,与军警合谋开赌场,与江湖道称兄道弟,从“76号”捞出军统特工,让日本人把绝对违禁的战略物资出售给他。无论双方之间的关系是敌对还是友善,他能去除掉政治标签,从人性角度与对方互动,而人性的核心就是人的经济属性。这是杜的人生信仰,是在那个恶劣动荡的年代一次次面临生存危机积累下的,活生生血淋淋的,能一次次让他把事情做对从而生存下来的人生经验。他不懂政治,不懂民族理想,他知道这样能让他活,活的更受人尊敬。

作者讲,杜月笙信奉的规则,是基于人的,说起来简单,但极为复杂。这世上的许多人,其实也都同他一样,生而为人,具有的更多的是既简单又复杂的经济属性,而不是政治属性。政治并非是人的属性,人类永远从属于人际逻辑。政治逻辑是讲敌我,讲斗争,而人际逻辑则讲亲情,讲疏亲。前者是原则,后者是现实。

就原则和现实这个角度,可以适用在更多层面。人多喜欢讲道理,论对错。但道理、对错有立场角度之分,有时候是一种信仰。以理服人本质上是谁的理更适应现实,但说服对方使对方愿意理解并接受你的理,这是对方的一种理性。这种理性能够打通,更多的是趋于更长远的经济性,也就是听你的没错,听你的能把事情作对,听你的我更长远能受益。

人在当下短视中能接受和被动接受的就是情感共情和权力碾压,一个是以情动人让我高兴听你的,或者是以势压人让我害怕所以不得不听你的。这是人的本能和现实。所以,在每一个场里,每一种关系里,理自己要清楚,这是自己与现实互动的道;但是与人互动需要共情和权力打底,然后理为这种情感和权势增加一种正义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