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表达了哪些?

如题所述

林黛玉的葬花吟:

一首葬花吟诉尽了黛玉对人生的感慨和自我的悲悯。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曾受到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故“但把我一生的所有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这首词表达了她对自然细腻的感知和尊重,同样也写出了她的超凡脱俗,她的人间清醒!

一、葬花内容简介:

书中描写黛玉葬花的场景共有两回:

在第二十三回时说到与宝玉一起埋葬桃花,宝玉欲将桃花抖在池中,正巧遇到黛玉担着花锄去葬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黛玉应当是经常去葬花。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从他对女子的尊敬和认为男儿如泥般混沌,可见他认为将这样纯洁美好的花儿抖入水中是最合适不过的。

黛玉想到这花儿会随着水流到别家去反而糟蹋了,倒不如埋在花冢,随土化了岂不干净。黛玉想得更远,她切身为花考虑

宝玉和黛玉都有超越封建社会的洒脱和情怀,但黛玉则多了一种悲天悯人的忧虑。

再看二十七回黛玉吟《葬花吟》

她在此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花断有谁怜。”在此之前黛玉晚上去怡红院寻宝玉,正巧听闻宝钗在院中与宝玉欢笑打闹,晴雯以为是些丫鬟闲人把黛玉拒之门外,说是宝二爷不许闲人进来。

黛玉这颗七窍玲珑心自然像是被扎了一刀似的,晚上辗转反侧,第二天又害怕他人说自己懒漫,只得起床梳洗打扮随众人去,此时再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独自去葬花,哭泣中吟诵了《葬花吟》。

二、《葬花吟》表达的人生感慨和自我悲悯:

其一是黛玉对于花的态度,这里的花正如世间万物,正所谓万物皆有情,一切美景都不应该被辜负。从黛玉葬花中我看到了她对自然细腻的感知和尊重。


我始终认为人只有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万物的美细心感知才算没有辜负这一趟游览人间。她不仅欣赏花的盛开,也看得到花的凋落;不仅闻得到花香,也去感知花落的悲怜。

人们只叹息“花开花落终有时”,少有人去感慨“化作春泥更护花”,正如这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我欣赏黛玉对自然的感知,或是说我欣赏她的美好情怀。

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当代,我们都很容易陷入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如果能时常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去感知花开花落、树木生长、微风徐徐,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洗涤。



其二是黛玉身世哀音的代表——《葬花吟》。从“花满天”到“红颜老”,从“有谁怜”到“两不知”,可见黛玉借花的遭遇感叹自身不幸。

我认为在《红楼梦》中最脱离世俗的是黛玉,最清醒的仍是黛玉,故她在14岁时就说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4岁在我们看来应当是无忧无虑的花样年华,黛玉在此时就已经明白: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她感概生命如花儿一般,人们只欣赏盛开的瞬间,一旦花期结束,春季离去,又有谁会记得那年的花朵儿呢。这句诗与黛玉的结局相呼应,这也正是《红楼梦》的精妙之处。


我们知道最终黛玉含泪而亡,闭眼时正是宝玉娶宝钗之时,贾府的人也都忙于这场盛大的典礼,陪在黛玉身旁的仅有李纨和紫鹃,黛玉不由对紫鹃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足以见黛玉在面对死时寥寥数人的没落场面时,更多的是早已想清了这样的现实,纵然无力、纵然惋惜,也选择去接受它。

一曲《葬花吟》,诉尽了人间薄凉,道出了红颜易老。

黛玉葬花,孜然一身,不沾染半分俗世,偿还一世之泪,散尽五内郁结之意,终归绛珠仙子之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2

《葬花吟》表达了林黛玉对命运和爱情的消极之情。

林黛玉在与贾宝玉发生误会后,没有来得及解释,导致两人的误会愈发变深,因此吟诵了《葬花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葬花吟》是集中体现林黛玉思想和性格的作品,从中可以探究出她心境的变化。

1、对爱情容易逝去的担忧

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朦胧爱情,始终不是明朗和清晰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大观园沉没,泪尽夭亡。她与宝玉相识、相知、相恋乃至生离死别,最后只在心中留下了对宝玉的无尽遗憾和心痛。

2、对现实生活污浊的厌恶

黛玉是缺乏安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外人看来荣华富贵的生活却是她不堪忍受的压力。寄人篱下的苦闷重担时刻萦绕着她,敏感多思使她一刻都不能安宁。她只想寻找能安放自己灵魂的香丘。

3、对落红香消的哀婉叹息

春风吹拂,片片花瓣漫天飞舞,黛玉感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不会觉得此景美丽,只可惜了美的消逝。这花更像是大观园里的红颜女子,不是死亡了,便是出家了,只觉得惋惜心痛罢了。

4、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叹息

黛玉年幼丧母,体弱多病,又无兄弟姐妹,只能借居在外祖母家。无法忍受世人的污浊,却又不得独善其身,与最爱的宝玉也误会不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个人在命运面前充满了悲剧色彩。

从“落花”到“葬花”,那花何尝不是在暗喻黛玉本人呢。花飞花落,飞得再远,也得落下,“葬花”不过是最后的归宿。红颜老去,生活不如意,只剩下黛玉自悲自叹、自怨自艾。

第2个回答  2022-08-19

————《葬花吟》表达了黛玉对命运与爱情的思考。

如果说要我从我读过的诗歌中选一首悲剧色彩最重的,那么非《葬花吟》莫属。

《葬花吟》是一首类似歌行体的诗歌,它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是在林黛玉的口中“哭”出来的。这首诗可谓是黛玉的形象与性格的代表作。当然,黛玉这首《葬花吟》可不是仅仅感叹自己的命运的。

全诗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为情感总调,黛玉借此表达了的情感与思考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表达了惜春、伤春、恼春之情。春天是花开的季节,黛玉把自己对春天的感情投射到花上。看着满地的花朵,将花埋葬,也表现了黛玉的惜花惜春之情。

其次,是对自己身世浮沉、孤独无友的悲叹。诗中说“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便是最佳的体现。“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则表达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无奈。

第三,幻想美好的爱情,但是现实却是爱而不得。个人认为,黛玉的爱情观更倾向于现代人的爱情观。我们看“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句。虽然这句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个人认为倾向于爱而不得。

第四,抒发了黛玉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保持自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灵魂的愿望。这一块是黛玉思想与情感的核心。

黛玉对生和死的思考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情感。第一层含义,是对所有生命的由生到死这个无法对抗的自然规律的不满与叹息。这个情感集中于“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层便是希望这世间只有美好存在,而没有死亡与分离,但是现实却绝不是如此,因而产生的不满。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至,至又无言去不闻”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体现;第三层是明知自己总有一天会香消玉殒,但是仍要保持自身的高尚思想与美好身躯,不被世俗玷污与践踏。“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最后,更是由于封建时期女性的命运,向上天发出悲鸣。娇弱的花儿被如刀一样锋利的风和像铁剑一样寒冷的霜雪逼迫着,它们的美好容颜与也随之消逝;以花喻人,女孩子的美好时光被什么摧残着?她们的豆蔻年华里,只有极短的时间属于自己,旋即要面对世俗的压力。有的女孩子会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脱,可是,真的解脱了吗?她们的灵魂无处安放,死后还要受着封建礼教的谴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不正是指的她们的命运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20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一首悲剧色彩浓重的诗歌,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首诗可谓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



全诗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为感情基调,林黛玉借此表达了多种多样的情感和思考。

其一,表达了惜春、伤春、恼春之情。林黛玉将自己丰富的感情投射在花上,由“闺中女儿惜春暮”“忍踏落花来复去”“明年闺中知有谁”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惜花惜春之情。

其二,是对身世浮沉、孤独无友的悲叹。“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是对她身世的最佳体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表现了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叹。

其三,对美好恋情的幻想。诗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华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有爱而不得的叹息。

其四,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林黛玉是一位心思细腻的女子,对生与死有着独特的见解,她不满生与死这个无法与之对抗的自然规律,希望这世间美好永存,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步走”“怪农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至,至又无言去不闻”可以看出。她明知自己总有一天香消玉殒,但是还要保持高洁不为世俗玷污,从“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可以体现。

最后,针对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向上天发出悲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正是对封建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的豆蔻年华,只有极短的时间属于自己,还要面对世俗的压力,世道何其不公!

第4个回答  2022-08-19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黛玉葬花这个精彩片段,就算是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对此有所了解。那么曹雪芹费如此多笔墨所描绘的《葬花吟》表达了什么呢?


《葬花吟》的出处是在《红楼梦》第27回中,在前部分说过林黛玉曾经怜惜桃花的凋零,亲自将落败的桃花收集起来,并葬于花冢,重回花冢以后,以落花自喻,十分悲伤的泣吟出了《葬花吟》。

    对林黛玉而言。
    全诗看似是林黛玉在那为花的落败而感到悲伤,实则是借花喻人。就算是美丽的桃花也无法逃脱自然规律的束缚,比喻自己坎坷浮萍的身世。整篇诗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的地方,全诗的语言抒情酣畅,字字悲鸣,更何况是林黛玉泣咏而出的,更是将当时林黛玉那凄清的画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烘托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写出林黛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天的尽头,哪里又有像这样子埋葬花的地方呢?现如今的人都笑林黛玉葬花,以后谁又来埋葬林黛玉自己呢?这几句反问,将林黛玉对生命的迷茫与她自身的遭遇结合起来,表现出林黛玉对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心绪在心中交错,不知自己又何时会死去,又不知自己什么时候会爱上他人,表现出对未来的不安

    对《红楼梦》整本书而言。
    《红楼梦》书中的诗词不少,几乎全与剧情相关,其暗示伏笔之类,而《葬花吟》更是将宝黛悲剧埋下了伏笔,也借喻着封建繁华的社会总有一天也会衰败。红楼梦中的群芳吐艳,皆被誉为鲜花,所以葬花吟中的花不单单是指林黛玉。比如说迎春错嫁了人最后被折磨得忍无可忍上吊自尽,惜春最后也出家为尼姑。


全诗是林黛玉由葬花的情景而抒发的情感,又由自身情感回想到自身的遭遇,环环相扣,彰显出林黛玉才女的气质,也表现出她和花一样的品格,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命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