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鸟了 100分求炎黄艺术馆观后感不多 400字足矣 !!!!

RT 写得好附加50分 明天之前就要 发到邮箱里 [email protected]
要你自己写的 不要网上有的

  炎黄艺术馆——徐悲鸿画展观后感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美术事业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是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永久话题。最近接连看了徐先生的3个绘画展览:1、春之歌--世纪悲鸿作品收藏大展。2、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纪念作品大展。3、徐悲鸿纪念馆的常规展览。

  “春之歌”在保利艺术博物馆,由徐悲鸿纪念馆与保利艺术博物馆合办。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展出作品100件,多为海内外收藏大家的珍贵藏品,其中一些是首次在国内展出。廖静文夫人称赞说:“民间收藏有如此丰富的视角,以至于当我看到徐悲鸿的一些作品时,眼前都为之一亮,心灵都为之震撼。”展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涵盖了徐作品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显示了徐先生更丰富、更完美和更完整的艺术风貌。已经看了两遍,实在是大开眼界。

  “纪念大展”在炎黄艺术馆,是徐悲鸿纪念馆与炎黄艺术馆合办的。这是国家文化部为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10周年而规划的大型展览活动。展品皆为声名赫赫的代表作,有些是皇皇巨制,给人以震撼性的视觉感受。作品的选择和排列更加注重历史线索,纲举目张地展示了徐先生数十年艺术创作生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开幕那一天就去了,因为排队的人太多,只好宝山空回。第二次去才看上了。

  徐悲鸿纪念馆的常规画展,大概已经看了不下20次。这两年每回进城只要从那一带经过,几乎都要进去瞻仰学习。这里是徐先生的纪念殿堂,也是徐先生的艺术家园,长年展示徐先生的生平资料和代表作品。

  廖静文夫人曾经很感慨地说:“徐悲鸿在岁月中战斗,也在岁月中沉沦。唯一不能战胜的只是岁月,唯一能战胜岁月的则是他的艺术”。

  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是幸运的。作为融汇中西绘画艺术的开山宗师,作为伟大的美术教育家,徐先生的绘画艺术在上世纪30、40年代已达顶峰。全国上下“粉丝”无数,国际影响也远播重洋遍及欧亚。在那段颠沛流离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里,他多次到欧洲各国巡回展览,在新加坡、南亚、马来西亚等地展览、创作和义卖。所得收入几乎全部捐献给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和抗日战争事业。徐先生是天生的艺术家,也是天生的革命者。画笔是他的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是一个完全忘我的工作狂,为生计,为专业,为事业,为人民,为国家,为亲情。长年累月的辛劳和压力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解放初期,徐先生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由于高涨的热情和繁忙的事务,他在1953年9月26日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享年仅58岁。徐先生去世后,全部作品和收藏品都由廖静文夫人捐献给国家。国家为徐悲鸿先生建立了纪念馆,周总理亲笔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也是幸运的。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一次次的抄家毁掉了廖静文夫人多年收集的几乎全部研究资料。墓碑被砸碎,故居被拆除,捐献的作品和藏品也随时面临着被销毁的危险。周恩来总理接到廖夫人的紧急报告后,立即派人把这些绘画全部转移到故宫博物院库房保护起来。浩劫之后拨乱反正,1982年徐悲鸿纪念馆新馆落成,徐先生的1200多件画作和上千件藏品又从故宫搬出,得以重见天日。徐先生作品流散海外的也有上千件,主要是抗战期间远赴南洋募款时留下的作品,以及私人友好平时交流形成的作品。由于徐先生早得荣名家喻户晓,海外这些作品大体上得到了比较好的收藏和保护。近年来,国内民间收藏的徐悲鸿作品也时有发现,海外藏品则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回流态势。国宝回家,大势所趋。保利的“春之歌”展览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这3个展览,以及前不久在山东省的展览,都是80多岁高龄的廖静文夫人亲自操办的。徐悲鸿先生去世已经55年了,廖夫人一直茕然守望事死如生。这是忘我的55年,奉献的55年。可以说,没有廖夫人的徐悲鸿,只能是半个徐悲鸿。廖静文夫人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50多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倾心秉志奔走呼吁辛勤耕耘,维护着徐悲鸿先生的庄严人格,也延续着徐悲鸿先生的崇高事业。追问

看我补充的了么

追答

这种东西谁会帮你写

追问

不写不拿分呗 就这么简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9
人格艾提尕尔设备而和他人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