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课等:贵州兴义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08年9月12日第 002 版

        本报讯 3 月至 5 月,在老江底水电站建设工程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兴义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对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甲马石村老江底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位于南盘江支流黄泥河东岸一级台地之上,分为老江底、尾水和崖脚发掘区,其中在崖脚发掘区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区地层堆积分 4 层,其中第③层和第④层未见晚期遗物,是遗址的主体堆积,堆积物比较纯净,含河漫滩相沙质层。各层均有石制品出土,绝大多数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仅有数件,多系在扁圆砾石的一侧或两侧的局部区域稍加打磨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并未发现任何遗迹现象和陶片,显示出其,文化面貌的特殊性。

        在不足 100 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累计出土各类石质标本 600 余件。其中第③层和第④层出土300 余件,约 30%为砾石原料。据初步观察,制作石制品的原料多为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岩性主要为砂岩和变质灰岩,附近河滩就发现大量这些类型的砾石,故制作石器的原料应是就近采集的。器物类型可分为有疤砾石(包括石锤和石砧)、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石锤可分为锤击石锤和锐棱砸击石锤,锤击石锤多为长条形的砾石,多在砾石的一端或两端残留有打击疤痕,少数周身都有打击疤痕;锐棱砸击石锤多系扁圆形的砾石,打击疤痕多分布在砾石两侧的棱边上。石核中锐棱砸击石核比较常见,一般只有 1 个至 2 个石片疤。石片多为锤击石片,其次为锐棱砸击石片。石器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和刮削器,其他类型极少。砍砸器数量最多,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以单面加工者居多,两面加工者很少。大都是在一端保持天然砾石面,另一端加工出刃口,有凸刃、直刃、凹刃之分,直刃和凸刃的较多。从加工方向上看,向背面加工的数量最多,向腹面加工的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刮削器数量较少,主要为石片石器,一般以锐棱砸击石片为毛坯,在与台面相对的一端或一侧修理而成,疤痕往往较小,背面均保持较多的砾石面。有相当一部分断块为砾石断块,系砾石一打两半断裂而成,断口平齐,有的在断口处仍可见清楚的打击点和放射线,在另一端保持天然砾石面,此类器物多与生产小型砾石砍砸器有关,可能就是生产这种工具的废料和毛坯。

        遗址处在一级台地之上,并且发现有少量的磨制石器,表明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石制品的特征来看,打片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和锐棱砸击法。制作石器的毛坯以块状砾石和砾石断块为主,石片较少。石器修理的方式以单面加工为主,并以向背面加工占主导地位。石器类型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和刮削器。总的来看石器加工技术和类型组合比较简单。石制品所表现出的特征与北盘江流域贞丰县孔明坟新石器时代遗址较为类似,同时出土物几乎全为打制石器而未见陶片,器物类型组合更趋单调,文化面貌亦较之更为原始,显示出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据此初步推断其时代当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石制品的类型组合基本反映出石器加工制作的各个环节,从各类型的数量比例来看,也是砾石原料、断块和制作石器的毛坯占绝大多数,经过第二步加工的石器数量较少,同时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可拼合的石制品,而且遗址内未发现其他诸如灰坑、房址、动物骨骼、陶片等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的遗迹遗物,也未见明显的用火痕迹。根据上述特征,考古人员初步推断崖脚发掘区作为石器制造场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第③层和第④层含有一定的河漫滩相沙质,堆积,加之发掘区处在坡地之上,因此也不能排除遗物存在受地质变化的影响而被搬运的可能。

        此外,该遗址的文化特征与同属于南盘江流域的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遗址和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的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大河遗址位于黄泥河上游河段块泽河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稍早阶段的遗存,出现了极少量的锐棱砸击石片;猫猫洞遗址距离老江底遗址直线距离仅数十公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一阶段的遗存,锐棱砸击石片和以锐棱砸击石片为毛坯制成的刮削器已大量出现。另外从猫猫洞现存的标本观察,小型砾石砍砸器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发现,这些文化因素与本遗址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之处和较为密切的联系,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尤其是本遗址与猫猫洞遗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时代上前后相继,关系尤为密切。因此老江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猫猫洞文化的去向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南盘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