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课、王新金:贵州黔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初步研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一、研究背景

1970—199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以遵义为中心的贵州省黔北地区发现了桐梓县岩灰洞、马鞍山、马鞍山南洞,遵义市风帽山等多处史前洞穴遗址,并对岩灰洞、马鞍山、马鞍山南洞等遗址进行了试掘或发掘,积累了较多的基础研究资料。

2000年以来,这一地区又新发现了绥阳县营盘洞、叉口洞,习水县渔溪洞、打游洞等史前遗址,随着新的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能够对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有一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并对以往的工作进行重新审视。

二、主要发现与认识

1.黔北地区的位置与环境  大体上位于贵州省北部,主要是指武陵山脉以西,大娄山脉及其以北的地区。属山原中山峡谷地貌区。区内河流主要有乌江及其支流芙蓉江、洪渡河,赤水河及其支流桐梓河、习水河等,均属长江流域。

2.黔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地层年代序列 中更新世晚期至末期的遗存在桐梓岩灰洞中有所发现,距今约20-11万年。晚更新世早期的遗存在马鞍山遗址第7~15层中有发现,不晚于距今5万年。晚更新世晚期的遗存在马鞍山遗址第3~6层、马鞍山南洞遗址第1~2层、遵义风帽山遗址第1~2层中有所发现,前两者距今约1.5~1.8万年,后者距今约1万年左右。

3.黔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期   该区域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以以岩灰洞遗址第4层为代表,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文化面貌与黔西北乌江上游地区、黔西南地区南—北盘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的表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后段以以桐梓马鞍山遗址下文化层(第7~15层)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后段,文化面貌上与岩灰洞遗址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砸击技术已经出现,块状毛坯占比较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以马鞍山南洞遗址和马鞍山遗址上文化层(第3~6层)为代表,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在距今 5万~1.5 万年前后,出现磨制骨器、锐棱砸技技术等新因素;后段以遵义风帽山遗址和习水渔溪洞遗址为代表,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绝对年代在距今1.5万~1万年前后,文化持续进步,石器加工精细,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4.关于文化类型问题的初步探讨   黔北地区是贵州五个大的地理单元之一,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有别于贵州其它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黔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区域性文化类型,建议命名为“马鞍山上层文化”,并可分为前后两段。该文化类型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分布范围主要在黔北地区,已知的遗址有桐梓县马鞍山 (上文化层)、马鞍山南洞,遵义市风帽山、绥阳县营盘洞、叉口洞,习水县渔溪洞、打游洞等 7 处,全系洞穴或岩厦遗址,以马鞍山遗址 (上文化层) 发现最早,且最具代表性。(2)原料以燧石岩块为主,质地不佳,砾石少见。(3)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辅之,锐棱砸击法少见或不见。(4)制作石器的毛坯,块状者占重要地位,在一些遗址中甚至是占主要地位。(5)石器修理方式多样,但相对而言,复向加工占比例最大;陡向修理的器物占一定的比例。(6)石器类型方面,以刮削器为主体,同时包含少量的尖刃器 (尖状器)、砍砸器等。(7)存在一定数量的使用石片。(8)存在少量的磨制骨器。

三、学术意义

依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分区域对贵州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研究,阐明了黔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构建起了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根据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提出了“马鞍山上层文化”的命名。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