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不好爱玩手机怎么办?

如题所述

一、孩子不爱学只想玩手机怎么办

1、父母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可能都是受父母影响,因此父母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如果自己沉迷于手机,每天都拿着手机,孩子又怎么会不依赖手机呢?因此父母要做好的示范,在孩子面前减少玩手机的机会。

2、制定规则,限定使用手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制定手机使用的规则。规则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

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还可以把规则书面化,张贴在家里显眼处。假如孩子不遵守约定,大人也要坚持原则,强制关机,孩子为此哭闹,家长不能妥协,允许孩子情绪的发泄,待孩子情绪稳定后跟孩子好好谈一下。

3、培养兴趣,提高亲子陪伴质量。家长可以趁假期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把时间投入到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上。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让孩子和自己一起运动,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手机之外的乐趣。

4、正确引导才能发挥手机的能效。在孩子用手机前,家长应该提出明确要求,约定使用频率、时间以及具体的使用范畴。再次,家长要给孩子讲明,如果手机使用不当会带来哪些危害。最后,建议家长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具体内容、用什么软件、和谁聊天等。

对于孩子的手机使用,堵不如疏。家长智慧的教育,是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好地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因素。

二、青春期孩子迷恋手机的原因

1、寻求关注。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在现实生活中未得到关注和正确的引导,因此可能会将大量时间投入手机,去宣泄情绪或展示自己。

2、心理需求没得到满足。孩子沉迷于手机,跟其他严重的心理行为一样,从根本上讲,都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在家庭中没有获得相应的心理营养。

以前养孩子,家长只要负责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现在养孩子,除了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一旦孩子的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潜意识里就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是很关键的,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有个好性格,我也是过来人,上了高途美好家庭课程学了不少家庭教育技巧,现在不仅引导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很乖很听话很有上进心!

3、孩子生活单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状态是宅:足不出户待在家,孩子足不出户,甚至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乖的表现。但当孩子长期处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时,必然会被手机各种诱惑填满。

三、孩子迷恋手机的危害

1、眼睛发育受限,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孩子看手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视力。年龄越小的孩子,视网膜发育不健全,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会阻碍眼睛发育,会出现近视、弱视等问题。

2、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很多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在长期玩手机之后,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

3、孩子的主动思维能力受影响,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孩子是被动接受的,也就是说孩子不需要思考,直接通过眼观耳听就可以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孩子的主动思维能力会减弱,主要表现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缺乏创造力。

关于孩子不爱学只想玩手机怎么办就分享到这里了,我觉得浮躁的当下,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应该沉下心来,花一些时间找到科学的方式,在孩子的性格养成关键期提供帮助,让孩子获得长远的更好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10
第一步尊重他正在经历的一切。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尊重,就是它呈现出来的东西你先不评判,不指责,你只是具体的呈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妈妈看到你这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数学,好像被扣的分数比较多。请问这句话有没有评判?没有评判没有否定,对不对?我只是呈现一个事实,你的数学可能是被扣的分数比较多。你只要表达事实,请问对方对你点头还是摇头,他一定会点头。所以第一步就是尊重他正在经历的一切。
那第二步,尊重什么?尊重他的情绪和行为。当你看到他的情绪和行为不否认不忽略,不否认不忽略意思是什么?一个最好的爸爸或妈妈,就是对孩子的情绪非常敏锐的,当你看到他情绪和行为不否认,这次没有考好你也很难过吧。这是在标识他的什么情绪对吗?他没考好肯定难过啊,一旦你标识了他的状态,代表我们的沟通就开始开启了。因为他觉得你懂我了。
妈妈知道你也想考好,他想不想考好?他肯定想,这是他的想法,所以你标识他的想法。我知道你一定想考好,你也很努力,还是没考好,你也很迷茫对吗?迷茫是什么?他的现状对不对?其实他也很迷茫,所以选择玩手机来逃避一会儿。紧张了那么久,玩手机是为了放松一会儿,这个时候你是在接纳他的行为和他的动机。玩手机背后是有动机的,不管你这个动机猜的对或不对,对于孩子来讲他一定会点头。所以这就是第二要尊重他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和他的正面动机。孩子有什么需求,我做那么糟糕,我考的那么差,我还玩手机,看起来没有一样东西是对的。那么我最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宽容,对不对?谁不错呢,所以你要知道我需要无条件接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