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每个含义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含义如下:

立春: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雨水:降雨量增多,农作物需要水分滋润。

惊蛰:春雷响起,惊醒冬眠的动物,万物开始活动。

春分: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阴阳平衡。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生长,人们扫墓祭祖。

谷雨:雨水充足,谷物生长迅速。

立夏: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谷物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谷物成熟,可以收割。

夏至:白天最长,阳光最强烈。

小暑:炎热的夏天开始。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气温逐渐降低。

处暑:炎热的天气结束。

白露:早晚温差大,地面出现露水。

秋分: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阴阳平衡。

寒露:露水更冷,气温进一步下降。

霜降:出现初霜,农作物需要防冻保暖。

立冬:冬天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小雪:开始下雪,但雪量不大。

大雪:雪量增多,地面覆盖厚厚的雪。

冬至:白天最短,阳光最弱。

二十四节气的渊源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图”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前为一岁)。

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