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何处?

如题所述

这并不是一句诗,而是两句拼凑在一起的,分别有不同的出处。

“莫为浮云遮望眼”化用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

“风物长宜放眼量”引用自近代诗人、思想家 、政治家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句。

两首诗的原文如下: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扩展资料: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野。

“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是: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长:通“常”。放眼:放宽眼界。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949年3月28日夜晚,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感于国民党的混乱现状,要回家乡分湖隐居。同年4月,毛泽东同志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回赠,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登飞来峰百度百科-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这上下两句是拼在一起的,并非原句。
上半句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半句出自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表达的意思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凡是不要只顾眼前,从大局考虑。应该把眼界放开一点,向远处、大处看,从整体利益着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05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3个回答  2019-12-21
这两句诗恐怕不是一手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