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如题所述

海权论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由马汉将军提出,把海军建设上升到同国家命运的高度,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大战略角度认识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舰外交”、“海军威摄作用”等观点,认为海军在战时与和平时期同样重要。起初没有定义,但共同解释点为:海权从来不是一个只关于海洋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概念,它具有时代特征。海权的意义不仅在于控制海洋,更重在利用海洋。在历史和现实中,海权与陆地紧密相连,共涉及 政治、科技、自然资源、国际社会等各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一个民族依靠或利用海洋强大的所有事情,是一种有内外联系、统一使用军事与民用力量于海洋,以使国家越来越强大”反应了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力量优势,军事力量~更具体地说海军实力只是海权的一个支柱或关键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9
海洋,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里,有我们发展的希望,有人类得以延续的丰富资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延续,保护海洋的安全,维护海洋的主权,充分利用开发海洋经济是当代人所必须关注的,也是后代人所要继承的。自先秦时代“徐福东渡”为早期海洋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带来了早期的海外交通和移民;两汉时期中国南北沿海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发扬了中华的文明,这给当时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大发展;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开放了数百年,陶瓷业的发展又一次拓宽了海上贸易的航线;宋元时期指南针等科技文化的发展,使海上瓷器之路再次拓宽了,也促进了中国走向了远洋航海的新阶段,使中国海洋事业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明朝永乐年间,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开始率领舰船百余艘,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余国,其航海规模之大,所到大的国家地区之多,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远洋事业、造船事业等海洋科技文化的发展到达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但是明皇仁宗朱高炽的“禁海令”破灭了郑和下西洋的愿望,也断送了中华民族海上的命运。自仁宗至清末,几百年间,中华民族似乎遗忘了当年的强盛,似乎遗忘了我们还有海洋,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开始变的淡化、薄弱,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变的封闭内向。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领土可以派驻军队进行驻守,而海洋恰恰相反,没有大规模的部队,安全自然得不到保障。近年来中国与邻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东海南海的领海和资源方面发生很多分歧。海洋意识的缺失导致人民对海洋权益合法地位的争议苍白无力,而在这方面日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家,两国人民的海洋意识可谓是当今海洋国家最高最强的。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主权维护的意识。美国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所以海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以及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2个回答  2011-09-12
最近几年,一方面是中国的能源紧缺状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中国与日本在东海,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也日渐浮上表层。中国如何思考海洋策略,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於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尤其是石油储量丰富的东海、南海争议更大。相比之下,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南海,问题也最为严重。

从周边国家的反应来看,当东海、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尚未探明之时,各国基本上相安无事。上个世纪70年代,无论是越南外交部的声明还是越南教科书和地图,都说称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然而,南海发现石油后,有关沿海各国的反应立时发生变化。

不可默认既成事实

针对中日东海以及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中国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但一段时间来的实际情况是:争议搁置了,共同开发却没有展开;更有甚者,各周边国家采取「先下手为强」策略,抢先攻占有争议海域和岛屿。

从表面上看,中国与涉及南海主权争议的诸国近年来签订了一系列框架性协定,为主权问题解决之前的各国行为作了一个大致的规范。但实际情况却是,包括《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内的一系列共同文件几乎已经成为一纸废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倡议不但得不到回应,反而被他国利用中国按兵不动来实行「先下手为强」的策略。

在这方面,中国有必要确立基本原则和底线,即:一、国家利益一定要维护;二、若有妥协,一定要在谈判之后才能接受;三、绝不可接受或默认既成事实。

中国企业须主动出击

鉴於中国目前的国力和其他实际情况,希望一蹴而就解决所有海洋争端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最终利益。因此,迫使有关国家同意并真正实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应该是中国在过渡阶段的主要战略。

这一战略的第一步,是将有关国家逼到谈判桌边;而双边谈判的目的,是迫使有关国家同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这方面,中国须改变以前只是提出动议,一味等待其他国家回应的消极做法;中国必须走出去,主动在有争议地区采取开采行动,将争议的问题主动提上台面。中国只有主动提出议题,才能在这一争议中获得主动,也才能在双边或多边谈判中取得主动权。

国家须有统筹机制

如果说,中国采取主动,提出议题的目的,是逼迫周边各国回到双边或多边谈判桌边上来,那麼双边或多边谈判的目的则是迫使有关国家同意并开始实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近年,中国国内有学者提出「先深海后浅海」、「先远海后近海」的开采建议,大体也是顺著这一思路。

在这方面,中国和日本以及与东南亚国家的争议,实际上处於两个不同的阶段。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由於东南亚一些国家「先下手为强」而使得「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几乎成为一纸废文,因此这一问题实际上尚处於初步阶段;中国须做的,是通过主动出击,提出相关议题,从而将这些国家拉到谈判桌边来。而与日本在东海大陆架问题上的争议,实际上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中日谈判虽然势必旷日持久,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可以再次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问题提出详尽的思路,从而使得领土争议谈判和「共同开发」蹉商同步进行。

要实现上述思路,中国方面必须有一个统筹的机制。作为中国方面的石油开发公司,其首先是一个企业,即便采取主动在有争议领域开始开采行动,但考虑的也首先是商业利益,其风险的覆盖必须由国家进行全面统筹。在这方面,国家企业和能源管理部门,以及交通、外交都须有一个统筹的机制。
第3个回答  2011-09-10
这个吗,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上资料就行了,我看看……
第4个回答  2011-09-10
这个吗,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上资料就行了,我看看……
第5个回答  2011-09-23
这个吗,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上资料就行了,我看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