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冯国璋是如何处置皇宫中的禁卫军的呢?

如题所述

收服掌控晚清禁卫军是冯国璋一生中最显男子汉大丈夫气概的事,其来龙去脉精彩之处很值得一聊。

晚清禁卫军是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晚清皇族少壮派搞起来的,为的是抓军权,与北洋实力派袁世凯抗衡。

1908年摄政王颁发上谕:“著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准其酌量由各旗营兵丁内拨取精壮,尽数认真训练。”

此道上谕颁布后,清廷即在原皇家卫队的基础上,从新军中抽调八旗骨干,组成皇家禁卫军,时年二十一岁的载涛专司训练,但因载涛年少缺乏经验,禁卫军实则掌控在满清贵族,甚有才干的良弼手中。

禁卫军建制一镇(师),下辖两协(旅),员额编制为一万两千人。除步兵第三标(团)官兵为汉人外,其他各部官兵皆是满蒙八旗兵;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此外还有一个配备30挺左右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枪营。

无论从兵员素质、忠诚度还是武器装备看,这都是一支效忠皇室、不容小觑的劲旅。

然而,这么一支理应誓死效忠皇室的禁卫军,在溥仪退位,清廷覆灭的关键时刻,却一枪未放地为改朝换代做出了罕见的”和平贡献“。

这要归功于晚清皇族少壮派的无能,也要归功于袁世凯、冯国璋的“雄才大略”,此外,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即将覆亡时,袁世凯用以北打南,以南压北的枭雄手段掌控了天下大局,但要用不流血的方式逼清帝退位,袁世凯必须解决京城禁卫军的问题。

袁世凯用的手段谈不上高明,但却算死了手握禁卫军的皇族少壮派。

袁世凯上书隆裕太后,社稷危难之时,皇家领兵之人理应身先士卒,率军赴前线镇压革命党。

这说法隆裕无法反驳,但放眼望去,整个皇族也就掌控禁卫军的载涛可用。

可载涛偏偏是个极度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为了躲过这个要命的差事,他干脆来了个大撒把,将禁卫军拱手让了出去。

袁世凯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调回心腹冯国璋,并将之任命成了禁卫军总统,兼察哈尔都统。

就此,禁卫军军权落入北洋军人之手。

有人可能要问了,让袁世凯心腹来掌控禁卫军,清廷怎么就能同意呢?

别人可能不行,但冯国璋却没人反对。

冯国璋之所以能统帅禁卫军,那是因为他早先曾为陆军贵胄学堂的总办,该学堂是清廷为培养满蒙高级军事人才专设的,其成员均是王公世爵、四品以上的宗室以及现任二品以上满汉文武大员子弟。说白了,禁卫军里的少壮派军官大多都是冯国璋的学生,对冯国璋一向信任。

另一点,冯国璋面上似乎是北洋军人中对清廷最效忠的那一个,清廷少壮派也想拉拢他,以达到分化北洋的目的。

所以,冯国璋接任禁卫军总统,各方都没有异议。

说到这,可能有人又说了,不是还有良弼吗?

在当时,良弼虽被袁世凯驱离了禁卫军,但其人在禁卫军中的威望号召力依旧很强,更重要的,此人是宗社党领袖,坚定的反袁派,有他在,袁世凯、冯国璋想全面控制禁卫军,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

可是,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彭家珍炸伤了,抢救两日后,死了。

良弼之死对清廷的打击很大,甚至有良弼死清廷亡的说法。

看上去是有这样的味道。

良弼死后半个月,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廷宣告灭亡。

对皇家禁卫军来说,于国于己,这都是个五雷轰顶的坏消息。

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关心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皇太后和皇上的安全,谁能负责担保?第二个,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军饷会不会减少?会不会被裁撤?谁又能对此负责担保?

在这两个问题的困扰下,禁卫军就像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人心骚动不安的敏感时刻,冯国璋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当着禁卫军全体将士的面,冯国璋先大声宣读了《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完了开诚布公地请禁卫军推出代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禁卫军代表提出的当然还是上述两个严重关切。

对此,冯国璋接下来的表现十分地出彩。

他说:众兄弟且听好,两宫与皇上安然无恙,禁卫军额数俸饷不变,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听到冯国璋如此豪义的说法,禁卫军的骚动情绪被抹去了大半。这时候,冯国璋又做了一个让众人心服口服的承诺:诸位可推举两人,每人配手枪一支,子弹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说完,禁卫军当场推选代表,冯国璋当场任命两人为随身副官,领枪两支,支50两月饷银。

一场极可能导致兵变的禁卫军危机就这样被冯国璋以忠义气概化解了。

让人感慨的是,不管随后的风云如何变幻,冯国璋都没有背叛当初的誓言,甚至连小动作都没有。

划归陆军部后,禁卫军后来被改编成第15、16师。除了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其余一直归冯国璋亲自统辖。

冯国璋任民国代理大总统时,担任总统卫队的正是第16师。

值得一说的是,冯国璋下野后,第15师、16师的军饷依旧由冯国璋负责。对于那时的冯国璋而言,养这么两个师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但冯国璋没有躲闪,也没有负义之举。

为了筹措两师军饷,冯国璋经常在京津两地奔走,据说他染上那场让他早早谢世的风寒,也是因为辛劳筹饷所致。

冯国璋死后,原禁卫军主力第16师在直皖战争中,被奉系张作霖趁机收编,这其中的逻辑也好理解,绝不站队直系的敌人。到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时候,第16师临阵倒戈,又回归了直系,这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谁打直系,谁就是16师的敌人。

这大概也算是对直系第一代大佬冯国璋的忠义报答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率军攻克汉口后,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随后被袁世凯调回京城,出任禁卫军统领。

袁世凯将冯国璋调任禁卫军统领有利于袁世凯通过冯国璋之手控制这支特殊军队,保持京城的安全和稳定。当时的禁卫军,共有两个步协(即步兵旅),每协辖有两个步标(步兵团),另外还有炮标、马标和工程营等。其中,除步兵第四标是汉人士兵组成外,其他均为旗人。

清帝接受优待条件并答应退位后,冯国璋亲自向禁卫军官兵们宣布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和禁卫军的安置问题。为了安抚禁卫军,冯国璋保证禁卫军的一切,一概不动,并表示:“两宫的安全,我冯某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我敢担保两宫决不离开宫禁,仍旧由我们禁卫军照常护卫。至于我们禁卫军,不论我今后调任什么职务、走到任何地方,我保证永远不和你们脱离关系!”并从旗兵中选出了两个人,每人一把手枪,跟随在冯国璋的左右,不论在家出外,许诺只要发现他和革命党有勾结的情形,准许这两个人立刻把他打死,并且不许冯的家属报复。

禁卫军旗兵选出了步队里的正目(即班长),一个叫福喜,一个叫德禄,两人被委派为冯国璋的副官,跟随在冯国璋身边。他们不但跟着冯国璋回煤渣胡同的私宅,而且冯国璋去哪里都跟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很长段时间。

据称,当时禁卫军军心确实不稳,特别在宣布优待条件时,旗兵们觉得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如果不是冯国璋灵机一动,当时发生什么事情还真不好说。

清帝退位后,冯国璋对前朝官服、官帽都十分珍重,他的官帽仍旧挂在客厅的四足帽架上,为了防止落尘,他还特意让人做了一个帽袱子盖在官帽上。冯国璋脑后的小辫,也是1912年8月去天津上任直隶都督时才剪掉的。这也许是为了维系禁卫军的军心而有意为之,但一直到冯国璋死,禁卫军也确实没有和冯国璋脱离过关系。

清帝退位时,禁卫军被改编成陆军第十六师,仍由冯国璋遥为领制,而且这个师也一直派一个营给冯国璋作卫队,冯国璋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后来,冯国璋做上了大总统,第十六师也分拆成为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两个师仍旧派出队伍轮流到总统府担任守卫工作。冯国璋卸任回河间老家后,第十六师还派出一个连跟着下去,以示特殊关系。

1919年10月,冯国璋为调解十五师和十六师向陆军部争饷的问题再次返回北京,但不知为何,第十六师师长王廷桢以陆军部的命令为借口,将跟随冯国璋的这一连土兵突然调回。冯国璋十分气愤,他觉得自己刚刚下台不久,而且当年曾许下诺言要和禁卫军的官兵永不脱离关系,而王廷桢作为自己多年的部属,如何能做出此等绝情之事。这时,他在家里洗了一个冷水澡,结果引发了急性肺炎,没有多久便去世了。冯国璋于当年12月28日在北京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第2个回答  2021-08-10
冯国璋在禁卫军的承诺上善始善终,令人敬佩,反观张作霖就是个流氓,从不讲信用,直皖战争结束,张作霖强收西北3省,察哈尔都统十六师师长王廷桢将十六师交给张作霖时,声明不希望将来用十六师打直系,但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用十六师当炮灰去攻打直系,这样引起过去一直是冯国璋直系的十六师绝大多数官兵的强烈不满,他们派代表找到王廷桢,王廷桢出面找吴佩孚商量,结果吴佩孚承诺用60万大洋遣散十六师官兵,王廷桢到十六师活动,结果在战事最激烈时,十六师突然宣布停止作战,导致奉军全线崩溃,奉系大败,接替王廷桢任十六师师长的奉系邹芬自杀身亡,吴佩孚正人君子用钱遣散了十六师官兵,其中有一小部分跟了吴佩孚,禁卫军消亡了,也算善终,也算对得起冯国璋。
以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政变,导致吴佩孚难以逃脱,王廷桢出面找归顺吴佩孚的十六师的哪部分部队,拼命保吴佩孚从塘沽海上逃出直隶,也算是报了吴佩孚帮助过十六师的情分。世事难料讲信用才是真君子,像冯玉祥张作霖之流早晚会以伪君子的人格名声留于后世。
第3个回答  2020-11-22
这些宫中的禁军全被解散掉,一部分编入了当地的军队,还有部分直接让他们回到民间去。
第4个回答  2020-11-23
以旗人为主的禁卫军继续留下来保卫皇宫,以汉人为主的大部分改制为北洋第一师,移师察哈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