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之役开始为什么失败?

如题所述

在明朝建立的第35个年头,发生了让开国皇帝朱元璋生前已十分担忧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第四子朱棣夺了了孙子的皇位。此后,朱棣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皇位,废除了建文帝的年号,销毁建文帝的一切记录,企图把建文帝执政的四年从历史上抹掉,宣称自己登上帝位是名正言顺的。而建文帝的行踪也成为历史之谜,此后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形形色色,但没有人能拿出可靠的证据,至今他的下落仍然是个谜,人们仍在争论推测。

那么发生在建文帝和朱棣之间的这场皇位争夺战,最终为什么朱棣最终取得了胜利呢?按照常规来看,当时朱棣不管是经济、军事,还是社会舆论上,并不占先机。因为他只是一个藩王,只控有燕京一小块地方,,还有中央政府派遣的都指挥使和布政使严密监控着他的动向,而明中央政府掌握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对全国的控制方面朱棣和建文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燕京地区处于北方地区,经济一直落后于中央政府控制着的南方大部富庶地区。再则藩王起兵造反,在中国的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念中这是大逆不道,有悖纲常的不义之举,在大部分文人士大夫眼中是不耻的事情,所以当时朱棣在社会舆论中是处于下风的。其实这在朱棣的心中也留下了阴影,日后他夺得帝位以后,极力掩盖这一事实,大肆渲染建文帝荒淫暴虐,为自己夺位极力辩护,把自己的夺位说成是顺应历史之举。但是当这场战争真正打响时,朱棣却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指南京,给了建文帝一个措手不及。朱棣也开创了两个先例,一个是藩王造反成功,一个是军事上由北向南夺取政权的先例。

但是为什么在各方面都不利的情况下朱棣却打败了建文帝成功夺取了皇位你?究其原因其中纷繁复杂,有偶然也有客观,有主观也有客观,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简单梳理出几条脉络来。

这场政治危机朱元璋之时就埋下了隐患。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认为要巩固政权,必须要自己的子孙驻守各地,摒护中央,“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他认为把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中央政府在八方护卫下可以高枕无忧,绵延不绝,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分封使藩王远离中央政府的约束,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威胁到中央政府。朱棣分封的燕京地区历来是北方军事重镇,它更承担着防御蒙古侵扰的重大任务,所以朱棣更有借口来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也使这支军队的作战威力强于养尊处优的南方中央政府军队。朱元璋自己埋下的另一个隐患是他的大肆剿灭功臣。自古中国就流传这样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说的是封建帝王功成名就后对与他共患难的功臣开刀。但是在朱元璋身上发挥到了极致,跟随他打下江山的元功宿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史学家分析他大肆杀戮的原因有很多,有从心理性格方面找原因的,有从明朝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关系来解释的,还有一些偶然因素如开国功臣的不法行为和马皇后的去世造成功臣与太祖之间缺乏调解人。清赵翼认为明太祖诛夷功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身后虑。他担心他死后软弱的孙子建文帝无法控制居功自傲的功臣失掉江山。他有一个著名的“荆条除刺”理论,太子朱标性格仁厚,对父亲的屠杀功臣很是不满,经常竭力劝谏,朱元璋很是生气,便把一根荆条放在地上,叫太子拾起,太子见上面布满了刺,面露难色,朱元璋乘机教导他恶人就像这些刺一样,我现在在杀人就是除刺,我替你除了刺,未来你这个皇帝才好当啊。更让人担心的事朱元璋选定的太子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于朱元璋死去,继承人朱允文年龄既小又满身书卷气,这使得朱元璋更不择手段。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大明开国功臣几乎被诛杀殆尽。曾经与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明朝建立汗马功劳的李善长、蓝玉、傅友德、冯胜、徐达都没有逃过这一劫。蓝玉案的牵涉甚广。据《逆臣录》记载,“蓝党之狱”有1公2伯13侯,几十位将领被杀,株连被杀者15000余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虽然朱元璋为建文帝除去了心头之患,但是却埋下了另一个祸根,这些功臣虽然居功自傲,但是他们跟随太祖南征北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当朱棣起兵反叛时,堂堂大明朝竟然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将领来平叛,不可不谓是朱元璋的悲哀。

在建文帝方面,《明史》“帝生颖慧好学,性至仁”,朱元璋在世时问他对藩王的态度,他就“以德怀之,一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由此可见建文帝的性格偏于优柔寡断,在当时的局势下这是致命的。关键时刻,他要顾及尊尊亲亲之义,另一方面又要削藩,这两点是互相矛盾的,在矛盾中他难以做出抉择,在行将出征的将士面前昭告“勿使朕有杀叔父名”,这使天下将士也处于矛盾中,既要为保其江山而效命,又要保全朱棣,顾虑重重,结果坐失良机。另一方面建文帝作为皇位继承人,他所受的教育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他任用的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一类人。任用方孝孺推行复古政策,企图回到史前社会的状态,这在根本上时行不通的。而齐黄二人本为书生,兵事并非其所长,在削藩策略上根本提不出好的建议,做不出正确的判断。

再则,是削藩政策的不当。削藩是必要的,但要分清轻重缓急,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时许多人建议先从朱棣开刀,拔出最大的隐患,擒贼先擒王,其他的藩王势单力薄难以有所作为。但是建文帝却听信了黄子澄的主张,先从力量并不出众、威胁较小的周、齐、湘、代诸王下手,造成“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诸王对建文帝心怀恨意,暗中与朱棣联络,诸王势力合流,使形势更加严重。

再一个重要原因是用人不当造成军事举措的严重失误。他任用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但这个李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由于李德指挥无能、贪生怕死,致使建文元年围攻北平功败垂成,更致使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和济南城之役惨败,前后丧师百万。至于其他将领像平安、盛庸、铁铉之流,虽能“屡挫京师,斩其骁将,厥功甚伟”,但不能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同样不是帅才,导致明中央政府军节节败退,南京城陷落。其中前面提到太祖大肆剪除元功宿将,“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在这危机时刻,堂堂大明政府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为建文帝之用的帅才,可见失败是必然的。

在朱棣方面,《明史》载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智勇有大智,能推诚任人”,朱棣二十岁封北平燕王,勤于学问,烦“六经群史,诸子百家,天文地志,无不该贯”,并且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建文帝在这点上时无法与之匹敌的。燕王在起兵之时实力不及建文帝,但是他能以弱胜强,原因是他周围聚集了大批有远见卓识之人,能够为他出谋划策,再加上朱棣善于听取众人意见,任用贤能,一时“群策群力,应时并济”。在朱棣麾下,有著明的姚广孝,姚广孝“勤成祖起兵”,“收才勇异能之士”,“辅世子据守北平”,劝朱棣班师于济南等等,无不是对朱棣极大的帮助,除去姚广孝外,还有手下一批随他出生入死的之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辆战车上,整个集团上下一心,这也是建文帝一方不可同日而语的。

再则朱棣在战略战术上时优于建文帝的。在当时朱棣的军事力量同中央政府力量悬殊很大,他毕竟只是一个藩王,他的军队数量无法与拥有全国统治权的明政府相比,如果长时间抗衡,战线拉的太长,军需不能有效供应,势必处于不利一方。所以朱棣大胆果断采取避重就轻,径取南京的战略决策,南京是当时明朝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建文帝号令全国的凭籍之一,占领南京,形势会完全翻转。所以朱棣制定“林江一决,不复反顾”的战略决策,集中精锐之师,避开坚城重镇,绕道下南京,一路急速南下,令建文帝猝不及防,“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战术方面,朱棣灵活多变,在未起兵之时就计杀包围王府的谢贵、张昺。当耿炳文领三十万大军被征时,朱棣先在真定之战中诱使耿军南北合营,当南营北移时,“率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南,破其营”,又×耿炳文出城迎战时,以奇兵出其背,偱城夹击,横贯南阵,使耿炳文大败。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李景隆六十万大军中的一点,乱其全军,歼敌数十万。朱棣战略战术上的高明之处弥补了他兵力不足的缺陷,使情形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

朱棣能很好地利用祖制中的漏洞为自己服务,《皇明祖训》颁布“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此训的诏行,为燕王朱棣谋反找到了很好的借口。朱棣在谋反过程中,始终打着“靖难”的口号,丝毫不提反对建文帝,而揪住其宠臣黄子澄、齐泰等人,指其是奸佞之徒,自己是依祖训清君侧,是不得以为之。这样的宣传手法对蒙蔽一些人,分化建文帝君臣关系起到一些作用的。

据史书记载建文帝还不失为一位仁德之君,在他在位的四年中,能够事必躬亲,宽厚待人。但是这个生在帝王之家,从小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染,没有经过任何政治风雨锻炼的的少年天子,或许在太平盛世中不失为一守成之主,但是一旦政治风云突变,他就会束手无策,何况面对的是老谋深算的亲叔父。作为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战争,靖难之役是一场历史悲剧,此后建文帝行踪成为历史之谜,建文旧臣遭到大肆杀戮。朱棣登基即帝位,大明王朝帝系转入朱棣这一支。战争给北方带来巨大灾难,生灵涂炭。建文帝失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第一,他的兵力有限。只能集中起来猛攻一点,一旦士气受挫,失败,军心就不稳,一很容易被集中歼灭。
第二,路线单一。从北京到南京,进军的路线一直是从河北、山东、南直隶这样过来。结果只要路上被阻止,粮草供应不上就必须得退回老家。一座座的坚城不是那么容易就破掉的。
第三,不得人心。纵然以“清君侧”为名,还是不得人心的。连他的将士都知道朱棣乱臣贼子而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15
开始的时候毕竟实力不怎么滴,而且朱棣那时候毕竟是反朝廷吧,不得人心。
第3个回答  2011-09-15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
第4个回答  2011-09-15
朱棣起兵还是比较仓促的.或许是真的没有准备好..兵力少,地盘小,武将少...没办法,藩王起兵哪有这么容易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