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斗那个朝代发明的

如题所述

  戽斗:一种用柳条或竹、木制成的、两侧系有长绳的斗状提水工具,有记载始于元代。

  闲翻《王桢农书》,见农器图谱集有“戽斗”一条,大惊喜,急急翻阅。条目下文字颇简,先是一句:挹水器也。又说,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这不就是我们乡下家家都用的农具嘛?!我自小便用得,初时很难,人小力气也小,对面的稍用力,便险险跌下水去。后来用得极纯熟,上小学三年级时,便能随母亲戽水终日,也不大觉得累了。只是尼龙绳(也就是工业化的绠)挨着手指,常常磨出水泡,水泡破时,又酸又疼。
  王桢系东鲁人氏,他的《农书》记的都是北方的物产器具,可见戽斗本是北方的太平风物,慢慢地传到南方。南方水系发达,灌溉不难,但只要田地高于水面,便须倚赖人力输水。水车大约是最著名的灌溉农具,连城里的孩子都知道:)水车一人即能操作,我试过,很考验臂力,用不来,但我喜欢看水车车水,木头桨片那么流利地扑进水里,水一格格地升上来,很有韵律感。戽斗得两人来,但如果水面不低,好农夫也能一个人用上手,我也能用,不过不能持久,算不上好农夫。
  《农书》说,戽斗可用柳条编成,这种戽斗我没见过,柳条戽斗应该是中国古时手工业发达的一个极好的证明,柳条编的盛水篮子,可以想象吗?:)我们村子里用的戽斗有木头箍的,不过不特好用,木比水轻,要潜下去把水舀起来,需要额外的技巧和力气。用得多的是塑料戽斗,从供销社或个体商店买来塑料戽斗,穿过木棒,系上四条绳子,便是成品,可以用了。
  水稻田极耗水,隔天便须戽水灌溉。雾蒙蒙的早晨,草尖挂着露珠,才走一会,裤脚便湿了,后来太阳升起来,雾气和露水都不见了,再一会就热起来,直到中午,才能回家歇息。
  戽水是极费时耗力的劳动。哪家要是有泉眼自流灌溉的水田,那是极受羡慕的资产。我们村子山田少,溪田一分也无,多的是填海而成的改良田,这种田贫瘠难耕,还得不时放水洗田,海田盐分太多了。因此家家为戽水所苦。只有夏天水库放水时,清水经漫长的渡槽和水渠再经导流渠送到田里,大家才能休息几天。水库清水到时,举村欢腾,那欢乐的气氛,至今记得。百度戽斗一词,竟检举出放翁的一首诗,《喜雨》,“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天雨便可免灌,农人欢喜。古今皆同啊。

  ——————————————————
  王桢,中国元朝的发明家,正史上无传,他的事迹见于安徽、江西的志书中。 相传元朝有一个县令名叫王桢,年轻时在宣州旌德县当县令。他发现自古以来,农民一向以「靠天吃饭」的方式耕作让农业停滞不前,因而积极提倡农桑,并为中国的农业带来诸多贡献贡献。

  王桢对农业的第一大贡献是:发明绿肥。其方法是将大堆青草沤烂,然后当作肥料施到田里。眼见着王桢的农作物长得非常茂盛,农民也都跟着仿效起来。 接着,王桢又发明了另一项伟大的农业工具:水碾车。这是利用水力冲击水轮,使之产生动力,将水从低处引至高处的发明。随后不久,王桢又将水碾车改良成可以一边引水,一边碾米,磨面和春榖的农业机械-水轮三事。数百年来,这项发明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从劳动里解放出来,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

  王桢尚有一项重要的发明,那就是继毕升胶泥活字版后,创制了木活字印刷,而且还规定了木活字的规格及发明了转轮排字架。最后,将制作木活字的方法和拣字排版、印刷等工艺技术流程编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于其着做《农书》之后。这是历史上记载印刷术之重要史书。

  《农书》是王桢用了十七年的时间所撰写的一本有关农务的书,全书长达十四万字,有三十七卷、插图三百零六幅,书中所介绍的各种机械工具多达一百余种。

  王祯不但在农业科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即便在机械史和印刷史上,也有光辉的成就。像他这样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史上是可说是难能可贵的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7
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 宋 陆游《喜雨》诗   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   ﹝龙船﹞顺流而折,谓‘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亦可用于形容人的相貌,意思是下巴比一般人略长。也称地包天   在正常情况下,当上下牙齿咬合时,应该是上前牙咬在下前牙的外面,若相反的话即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这在医学上称“前牙反牙合”、“反牙合”,俗称“地包天”,也叫“兜齿”,也称为“戽斗”。
第2个回答  2011-08-26
戽斗出现时间不祥。
它是一种种取水灌田用的旧式农具。用竹篾、藤条等编成。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亦有中间装把供一人使用的。   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 宋 陆游《喜雨》诗   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   ﹝龙船﹞顺流而折,谓‘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亦可用于形容人的相貌,意思是下巴比一般人略长。也称地包天   在正常情况下,当上下牙齿咬合时,应该是上前牙咬在下前牙的外面,若相反的话即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这在医学上称“前牙反牙合”、“反牙合”,俗称“地包天”,也叫“兜齿”,也称为“戽斗”。
第3个回答  2011-08-26
汉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