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何解?如何看待君子儒与小人儒?

如题所述

一提到“儒”,很多人会想到儒者,或者儒家学说。那么,何为“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丧葬礼仪,认为“事死者,如事生”。早期的“儒”主要是为贵族举办祭祀等礼仪时的相礼之人,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由于他们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常以为人赞礼、相礼作为谋生之道。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儒”渐渐脱离了单纯的谋生职业,被赋予道德和思想的担当。按照朱熹的解释,“儒,学者之称”。既然儒者有了道义的担当,是有学问之人,那么《论语》中孔子对学生子夏说的那句“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又是何意呢?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很多人读这一章的时候,都有一个疑惑:儒者还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吗?



细细品读《论语》多遍之后,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的一些不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担子沉重而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担子,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遥远吗?”读曾子的话,我们能够读出士大夫身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他们弘大刚毅,仁以为己任,不怕山高路远,无畏山长水阔。



接着读这一章: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够,可能会走到半路而不得不停下来,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读冉求的话,我们能读出真正的努力和想象的努力是不一样的。作为孔门弟子之中佼佼者——冉求,说自己虽然悦服于孔子之道,但力不从心做不到,显然孔子对这个回答是很不满意的。真的是力不足吗?只是没有真正的努力而已。

梁漱溟先生说,人类一切长处均从人心内蕴之自觉而来。怎么能从百分之一走到百分之百?诚心诚意,自觉践行。自觉就有一切,没有自觉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力不足者,其实都是心意不诚,行动不够。



再来看这一章: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必然有可取之处,但从长远看恐怕会有阻碍,所以君子不做。”

小的技艺可能是很多人谋生的手段,但是如果要走得长远,光有一点技艺是远远不够的,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目标才是前进的动力和灯塔。

以上三章都出自《论语》,但是读完之后我们会明显感觉境界的不同。从曾子的话中我们看到了君子对于信念的执着坚守和行动的高度自觉;从冉求的话中我们看到一个想要追求目标,却又不愿意付诸行动的儒者形象;而从子夏的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儒者形象。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关于儒者的话题,诸葛亮慷慨陈词“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4
君子儒是关心国家与民族命运,拥有治国智慧;而小人儒寻章摘句,没有什么才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