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波附:清代科举制度简介

如题所述

清代学子的学术之路始于童试,参加者称为儒生或童生。他们需依次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者成为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秀才。这时,他们算是获得了初步的“功名”,享有士大夫阶层的特权,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用跪等。生员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由学政按成绩进行考核。贡生是生员的进一步晋升,分为五种类型,包括恩贡、拔贡等。乡试是科举的重要一环,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为秋闱,只有成绩优秀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称为举人,解元是乡试的第一名,地位显著,具备做官资格。

会试则在乡试次年春天的礼部举行,又称礼闱或春闱,举人参加后成为贡士,会元为会试的第一名。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参加,最终分三甲录取,状元、榜眼、探花为第一甲前三名,统称三鼎甲。1898年,梁启超等人在《请变通科举折》中描述了科举选拔的严苛,从众多童生中选拔出极少数的生员、举人和进士。

据统计,19世纪全国官学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当时全国生员约有四十六万人,而秀才更是凤毛麟角。乡试全国总录取名额仅一千三百到四百人,举人的数量稀少,一个省的举人数量甚至少于现在的博士。这显示了科举考试的严格和竞争之激烈。


扩展资料

邓永波(1757—1846),字回寅,号学海、禹门,行三,现湖南永州市金洞管理区石鼓源乡三满房村人。其妻吴氏,未生育子女,带养长兄邓永夏(太学生)之子邓宗封,——“宗封出抚胞弟永波为嗣”。邓永波 “乾隆乙未年,学宪李公汪,度岁试,入县学;乾隆丙午科,中试第39名举人,乙卯科,楝选知县,嘉庆乙卯岁,改就教职,原任宝庆府新化县教谕。”91岁时,通过了皇帝主试的殿试,考取了“进士”。 《石鼓源邓氏五修族谱》载,“道光26年重庆鹿鸣,钦加进士及第,即换六品冠带,是年12月初十卯时殁,寿91岁,葬大庙山,内有墓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