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历史

如题所述

  陶瓷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7
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时期,境内先民们就开始掘地筑窑,焚柴而陶。到南北朝时,富有聪明智慧的淄博陶瓷工匠已经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历史性飞跃,淄川寨里窑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宋金时窑场数量增多,新品迭出,磁窑务窑场规模最大,官府在此设“务”收税。经过元末战乱后,明代又有新发展,博山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清初康、雍、乾三代,淄博陶瓷业迅速发展,博山成为山东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境内现有陶瓷生产企业180个,从业人员3.7万人,年产日用陶瓷5.59亿件。1982年正式成立的山东省陶瓷公司,就驻在淄博市博山区。20世纪末,淄博陶瓷产品覆盖面已经扩展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7月,由山东省、淄博市和博山区三级政府联合投资40余万元,在博山区北神头村颜文姜祠内建立了当时山东省唯一的陶瓷专业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展室位于颜文姜祠正院北房,其陈列分为“古代陶瓷制作起源”、“近代陶瓷进展迟缓”、“当代陶瓷蓬勃发展”3个部分,展出古代、近代、现代陶瓷1000余件。

第一组展品是自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到清末的淄博陶瓷制品,其中有红陶鼎、红陶鬶、黑陶盆、灰陶鼎、灰陶壶、灰陶豆、灰陶钵等。还有齐国故都临淄出土的瓦当,以及白釉黑花陶罐、玉壶春瓶等,反映了淄博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组展品主要是以美术陶瓷为主的当代陶瓷,其中有博山独特的釉种“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均为1000年前由淄博先民首创的名贵结晶釉。雨点釉原名油滴釉,古称“滴珠”,因釉中布满具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似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出的水圈花斑而得名,多用于制作茶具以及艺术器皿。黑色釉面上银光闪烁,大者如豆,小者如米,注入茶水则闪金光,盛以清水则放银光。风格独特,情趣高雅,被国内外誉为名贵瓷器。日本人甚至称“雨点瓷碎片与金翠同价”。雨点釉起源于北宋时博山大街一带窑场,元末失传。1936年,博山黑陶艺人侯相会研制恢复,但工艺尚未完全过关。1959年再度攻关,质量超过宋代,产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并出口香港、日本与美国。茶叶末釉器物古朴,典雅浑厚,色深者为“蟹壳青”,色浅者为“鳝鱼黄”。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中期,成熟于唐末,因釉中布满细微如尘、状似细茶叶末的片状结晶而得名。古人称“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系中国古代名釉之一。失传于元代,清末民初由博山陶瓷艺人陈希龄研制恢复,所制器皿和雕塑产品,时称博山瓷器之佼佼者,被古玩店大量收购充作古董,日本人则从北京购回国内冒充古瓷牟取暴利。1957年,茶叶末釉产品开始出口,并多次到国外展出,为祖国赢得了赞誉。

第三组展品以陶瓷雕塑为主,陈列以山东硅酸盐研究院和淄博美术陶瓷厂产品居多,孔子、张衡、祖冲之、华佗、蒲松龄、观音等人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各类动物造型无不惟妙惟肖,表现出陶瓷艺人的精湛技艺。其中不乏茶叶末釉研制恢复者陈希龄之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的佳作。

淄博陶瓷博物馆还集中展示了淄博地区所产各瓷种、各色釉产品,结晶釉、宝石瓷、滑石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骨瓷、鲁玉瓷、鲁翠瓷、鲁青瓷、鲁光瓷等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近年来,淄博陶瓷博物馆从博山北域城战国古墓群、博山金代壁画墓、博山中心路施工地段和大街古瓷窑址、南万山古瓷窑址征集到一批战国到金元时期的出土陶瓷,其中方形陶豆、带盖陶豆、陶磬、分杠瓷黑釉罐、白釉大缸是淄博陶瓷中的珍品。

有丰富多彩的陶瓷产品,必然有运营畅达的陶瓷市场。淄博陶瓷博物馆东南1.5公里处的岳阳河上,有一处始建于1991年的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陶瓷琉璃批发市场。大观园市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800多个门头,上市品种17大类1.5万余种花色,年成交额7亿余元。这里不仅经营淄博陶琉产品,还经营唐山、景德镇、醴陵的日用瓷,宜兴的紫砂器,洛阳的唐三彩,佛山、潮州的艺术瓷,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陶瓷集散地。大观园市场产品琳琅满目,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一流,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大观园分三期建成,规模逐步扩大,为本地区工商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沿舞台,同时吸引了外地区陶琉产品的进入,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喜人局面。第三期工程竣工后,久负盛名的博山文石和书画作品被引入市场,地域文化的各类结晶在大观园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当地政府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计划在近年将大观园建成占地4.7平方公里、陶琉生产企业100家、经营门头1000个、从业3万人,集陶琉生产销售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陶瓷琉璃城。

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淄博境内的陶瓷文化活动此起彼伏,高潮迭出。1995年出版的《山东省志?陶瓷工业志》,作为山东省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中最有特色的分卷,集中向世人展示了以淄博陶瓷为代表的齐鲁陶瓷业8000年辉煌画卷,成为《山东省志》88个分卷中最可读可看的篇章之一。同年问世的首部《淄博市志》将陶瓷工业从轻工业中独立出来专设一篇,以浓墨重彩描述了淄博这一中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历史与现状,更在卷首彩页与文物章节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突出。1990年起陆续举办的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与国际陶瓷博览会,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进一步把淄博和淄博陶瓷文化推向了世界。新世纪初叶,淄博中国陶瓷馆在中心城区落成,从更深层次上开创了陶瓷与博物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纪元。

淄博中国陶瓷馆位于绿草茵茵的淄博文化广场东部,与淄博市博物馆毗邻,展区面积4000平方米,由古代展区、现代展区、表演区和销售区四部分组成。它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陶瓷文物和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艺术精品2000余件,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史前文化、古代名窑和国内近现代陶瓷文物精品,在纷至沓来的观众面前展开了8000年的历史画卷。

古代展厅展示了从后李文化时期到民国时期的陶瓷文物,其中有标志龙山文化最高成就的蛋壳陶杯,享誉海内外的北朝青釉莲花尊,还有宋代名釉及定窑碗、哥窑碗等稀世珍品。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唐代鲁花釉大壶、清代钒红缠枝花纹天球瓶和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会把你的思绪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让你在惊叹中体味出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深厚文化底蕴。

现代展厅按照不同用途和艺术风格,将展品分为艺术陶瓷、现代陶瓷、刻瓷艺术、日用陶瓷、园林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卫浴陶瓷、科技陶瓷等类型排列。在这里,当代陶瓷艺术名家陈贻谟的《衡》,韩美林的《无光釉大公鸡》,徐朝兴的《哥弟混合三环瓶》,陈贻柱的《红结晶釉大缸》等优秀作品,会久久吸引住你的目光,让你在凝视中谛听中国陶瓷艺术向世界水平迈进的脚步声。

位于陶瓷馆东厅的“陶苑”,是让公众亲手制陶玩泥、体验陶艺乐趣的地方。100平方米的面积,足可以让30人同时操作,在休闲中陶冶自己的情操。馆内的创作演示厅则为观众提供规范的操作演示。销售区产品琳琅满目,你如果遇见称心如意的,尽可以合适的价格收为己有。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传承80个世纪的淄博陶瓷史是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实现由陶器到瓷器的过度,到宋金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改革开放以来,淄博陶瓷业累累硕果,以滑石瓷、高石英瓷、鲁光瓷、精炻器、合成骨瓷为代表的创造发明,以“中华龙国宴瓷”为代表的日用陶瓷,以及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的艺术刻瓷,标志着淄博陶瓷业进入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时期。

淄博陶瓷博物馆、博山陶琉大观园与淄博中国陶瓷馆珠联璧合,南北呼应,连接起淄博陶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历经数千年陵夷谷换大浪淘沙,古人的业绩如今静静地立在柜窗里让后人瞻仰。面对博物馆抚今追昔,“国际水平应超越,发扬光烈莫徜徉(郭沫若诗句)”,淄博陶瓷业将不辱使命。

第2个回答  2019-02-21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第3个回答  2011-09-07
陶瓷,得分开理解,隋唐之前,一般都是陶器,到了隋唐才出现了瓷器,而且数唐朝的青瓷里的秘色瓷最珍贵。到了宋朝的时候,就是汝窑、哥窑等为主的五大官窑,再一个就是景德镇了。元明清就是青花、彩瓷。
第4个回答  2011-09-06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 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 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