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各个国家曾有的风云人物

说出国家名,人名,事迹.国家要多点,一个国家1-3个人~~~~~~~~~要皇帝,国王,法老之类的,
要古代的,事迹,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1533~1603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同时伊丽莎白由于各方面原因,如政治关系,议会否决等原因而一生未婚嫁,所以又被称为童贞女王。
  1558年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举国一片欢腾。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1588年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意志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3年。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1837年,18的维多利亚登基,成为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与她的表兄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阿尔伯特成婚,维多利亚一生育有九个孩子,但由于是近亲通婚,四个王子中的三个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五个公主个个健康美丽,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们与欧洲王室联姻的结果是使这一可怕的疾病在欧洲王室中蔓延。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人很多都和欧洲各国的王室成员结婚,正因如此,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之前,就已被称为“欧洲的祖母”。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为了满足国家寻找原料地和销售市场的要求,英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领。1840年英国占领了新西兰,这标志着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形成。维多利亚时期,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时期,为了扩张领土,女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不断繁荣强大。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几条铁路,但她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网。为了展示英国的昌盛和强大,第一次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开幕,成为当时的举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国已经实行对所有小孩进行免费教育。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久发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还有很多很多。
  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时代。在维多利亚统治期间,英国国民空前团结,英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不断壮大发展。这是女王给英国人留下的最好遗产,也是对她一生政绩最有力的评价。极少有坐上帝位的女人,能像维多利亚一样,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职责,同时又拥有如此平凡的作为女人的幸福。她统治的时期,特别是1851年以后,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六十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英国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成熟,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至今「维多利亚时代」仍被许多英国人所怀念。

  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国的停战条约,凯旋而归。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国人的新英雄。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宣布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但是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带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1811年末,法俄关系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拿破仑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3月1日回到法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之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虽然拿破仑曾经叱吒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法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洲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俄国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列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于1672年生于莫斯科,不到4岁父亲就去世了。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做了几年摄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摄政王位。从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稳固。
  1689年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在这次旅行期间,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彼得返回俄国,为了使俄国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他在整个在位期间都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他的统治下,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有了增长,扩大了影响。
  彼得在统治期间创建了第一支规模可观的俄国海军,并且按西方的形式对军队进行改编,配备军服和现代火器,实行西方式的军事训练法。彼得也使俄国的民政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包括一项明智的改革,即提升公务员要根据其工作表现,而不是其世袭地位。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
  在20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国家元首确实弄清了他们的国家特别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欧洲以外的大多数人对实现西方化的好处还认识不清。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两个世纪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远见卓识,俄国虽然在他登基前还十分落后,但是却有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沿着一条否则就无法遵循的道路发展。今天西方和共产党的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彼得是俄国沙皇中最伟大的沙皇。

  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Але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Ⅱ,1729年—1796年)
  生于奥得河畔什切青市。北德意志一公爵之女,原名索非亚.奥古斯特。1745年8月与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特琳娜.阿历克赛耶芙娜。1762年6月28日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1763年改组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沙皇专制权利。对内颁布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赦令,确认贵族对土地和农奴的垄断权,免除贵族体刑和人丁税。1775年镇压普加乔夫起义,执政期间鼓励工商业发展,扩充军备,建立黑海舰队。对外进行俄土战争(1768—1774,1787—1791)和对瑞典的战争(1788—1790);三次参与瓜分波兰(1772,1793,1795)。夺取今拉托维亚南部经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直至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

  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罗马共和国,凯撒大帝,全名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
  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凯撒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后之德意志帝国及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
  恺撒与同时代的西塞罗被后世并称为拉丁文学的两大文豪,恺撒生前曾留下大量的私人信件与文章,但由于奥古斯都将恺撒神化为神君,因此绝大多数的著作都遭到了销毁;目前恺撒主要的传世著作是他亲身经历的战争回忆录,至今仍因高度的文字水平被西方学校教育作为拉丁语教材。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
  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是一位强大的国王,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设者。头顶着这些光环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 Ramesses II, Ramesses the Great)在位67年(统治时间1279 BC ~1213 BC),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这些盛誉。敌人惧怕他,臣民爱戴他,神灵保佑他。生活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法老学校”学习:10岁时在军中任职,15岁时父亲带他参战,以保证他将来成为一味智勇双全的国王。 拉美西斯没有花费太长时间就学会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作为国王所必需的两项技能:以军事手段征服敌方和建造王宫。无论是在征战还是在建筑方面,他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在埃及没有一处土地不带有他的足迹。

  日本天皇,明治天皇(1852-1912)
  明治天皇于1860年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庆应二(1866)年12月,也正是他十五岁那年继承皇位。明治天皇的一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国家诞生的同义字。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渐趋富强,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中国皇帝,唐太宗(599年—649年 )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一名军事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人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义宁二年(618)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封李世民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其主要政绩: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
  衰败与辉煌,大唐,这个王朝,还是很争气,光宗耀祖、震古烁今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07
中国
中国(夏朝):
http://bk.baidu.com/view/18192.htm
少康 http://bk.baidu.com/view/18242.htm
http://bk.baidu.com/view/28251.htm
中国(商朝):
http://bk.baidu.com/view/29315.htm
太庚 http://bk.baidu.com/view/320142.htm
中国(周朝):
姬昌 http://bk.baidu.com/view/30023.htm
中国(秦朝):
赢政 http://bk.baidu.com/view/2389.htm
中国(汉朝):
刘邦 http://bk.baidu.com/view/37033.htm
刘彻 http://bk.baidu.com/view/17163.htm
中国(三国):
刘备 http://bk.baidu.com/view/6213.htm
曹操 http://bk.baidu.com/view/1719.htm
孙权 http://bk.baidu.com/view/2288.htm
中国(隋朝):
杨广 http://bk.baidu.com/view/19102.htm
中国(唐朝):
李世民 http://bk.baidu.com/view/2541.htm
李治 http://bk.baidu.com/view/33126.htm
武则天 http://bk.baidu.com/view/2225.htm
中国(宋朝):
赵佶 http://bk.baidu.com/view/8102.htm
中国(元朝):
成吉思汗 http://bk.baidu.com/view/126636.htm
忽必烈 http://bk.baidu.com/view/143062.htm
中国(明朝):
朱元璋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141.htm
中国(清朝):
努尔哈赤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83.htm
乾隆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30.htm
康熙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43.htm

美国
乔治·华盛顿 http://baike.baidu.com/view/39583.htm

约翰·亚当斯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766.htm

托马斯·杰斐逊
http://baike.baidu.com/view/39605.htm

詹姆士·麦迪逊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322.htm

安德鲁·杰克逊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935.htm

马丁·范布伦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954.htm

威廉·亨利·哈里森
http://baike.baidu.com/view/432533.htm

约翰·泰勒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373.htm

詹姆斯·K·波尔克
http://baike.baidu.com/view/475851.htm

富兰克林·皮尔斯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388.htm

詹姆斯·布坎南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399.htm

亚伯拉罕·林肯
http://baike.baidu.com/view/2063.htm

安德鲁·约翰逊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408.htm

拉瑟福德·B·海斯
http://baike.baidu.com/view/793056.htm

詹姆斯·加菲尔德
http://baike.baidu.com/view/894241.htm

威廉·麦金莱
http://baike.baidu.com/view/323724.htm

西奥多·罗斯福
http://baike.baidu.com/view/55031.htm

法国
第2个回答  2007-07-27
埃及;拉美西斯二世
俄国:彼得大帝
中国:秦始皇
法国:路易十四
英国:查理一世 亨利八世
德国:普鲁士腓特烈二世
奥地利:特蕾西娅女王
印度:奥朗则布
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二世
第3个回答  2007-07-27
法国:路易十六,拿破仑,戴高乐
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威灵顿,丘吉尔
美国: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第4个回答  2007-07-27
历史人物:卫青

卫青(?~公元前106)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 。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历史人物
中国汉文字的创始人--仓颉,生活于古代时代,今陕西白水县人。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陕西韩城人,所著《史记》记述约3000多年的历史,被后人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人张骞 张骞(?公元前114年)。中国"丝绸之路"的先驱者,陕西城固县人。

四诊法的奠基人--扁鹊
四诊法的奠基人--扁鹊(一)

“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m6)州(现在河北省任丘县)人,关于他的出生年月,有人认为他是公元前5世纪人,也有人主张他是战国中期的历史人物。他的出身现在已无从查考了,但知他青年时代曾经在客馆里作过舍长(管理员)。当时,在他的客馆里有一个很有学问的名叫长桑君的旅客,扁鹊对他很尊敬。长桑君经过长期考察,也觉得扁鹊是一个可造就的人,决定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有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唤到自己房中,对他说:"我有许多秘方,现在我已经老了,准备将这些秘方传授给你!"扁鹊听后欣然地拜长桑君为师,经过十多年的勤奋学习与反复实践,他终于掌握了长桑君的全部医术,成为当时出色的医生。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介绍了许多扁鹊的事迹。据记载,扁鹊有一次行医来到陕西的虢国,听说虢太子突然死亡,已半天,尚未入殓,人们正忆着为太子筹备丧事。扁鹊从中庶子(侍从官)那里了解到虢太子发病经过,死后症象,他觉得很可疑,于是他对中庶子说:"看来太子还没有真死,我能够救活他。"经扁鹊说服,中庶子才入宫报告虢君,虢君在惊疑中将扁鹊请入宫内,扁鹊当即对太子进行了详细的诊察,发现病人尚有微弱的呼吸,两股内侧还有温热,扁鹊断定太子不是真死,当时他对周围队说:“太子因为脉乱,故病体静如死状,此称为'尸厥症'(现代医学称为休克或虚脱)。”扁鹊立即叫徒弟子阳用针来针刺三阳五会(即百会,在颅顶正中直两耳尖)等穴位,太子不久便苏醒了。他又命徒弟子豹在两胁下用温热药进行热敷,再以汤药调养20日,终于使太子恢复了健康。虢君对此万分感激,他赞扬扁鹊说:“先生真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啊!如果没有先生赶来救治,我的儿子早就埋到坑里去了。”扁鹊却谦逊地说:“我不能使死人复活,太子能活过来,是因为他本来就没有死啊!我不过是把生命垂危的太子治好了而已。”

从以上记载,知道扁鹊已综合地应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问诊)“等四大诊术来诊察病情。在治疗上,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针灸、按摩、烫贴和汤药等不同方法。由于扁鹊在诊断上掌握了切脉诊病法,因此,司马迁高度赞扬他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不仅精于切脉,又善于望诊。据载,扁鹊有一次来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桓侯田午接见了他,扁鹊通过察言观色,看出齐桓侯有病,当时他对桓侯说:“君有疾,目前尚在腠理(即比较浅表的疾病),如不早治,病势将内攻。”桓侯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根本没有病啊!”扁鹊走后,桓侯对他左右的人说:“医生都是好名利的,他们故意把没有病的人说成有病,借此来邀功请赏。”隔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侯,他对桓侯说:“你的病已经到了血脉,再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听了很不高兴。又隔了五天,当扁鹊看到桓侯时,又郑重地对他说:“你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再拖延下去,恐怕要来不及医治了。”“这回桓侯听了很生气,仍然不理睬扁鹊。又过了五天,当扁鹊遥遥地望见桓侯时,知道病已发展到不可医治的阶段了,立即避而他去。这时桓侯派人去问他。扁鹊回答说:“病在腠理,应用汤药、热熨就可以治好了;病在血脉,可用针灸治好;病入肠胃内脏,可以内服酒醒汤药治好;现在桓侯的病到了骨髓,已没有办法治好了,所以我只好躲开。”又过了五天,桓侯果然感到自己不舒服了,他急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离开齐国到了泰国。不久,齐桓侯病死了。

故事表明扁鹊对疾病的认识,已能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并能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另一方面,表明扁鹊已具有防微杜渐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思想。司马迁因此写下:“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四诊法的奠基人--扁鹊(二)

六 不 治

扁鹊生活的年代里,巫医掌握着相当的权力,有很多奴隶贵族仍相信巫术迷信。因此,医与巫之间的斗争是当时医学领域里斗争的焦点。

扁鹊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提出了“六不治”的原则,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六条原则,在当时来说,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扁鹊出身贫贱,是一个民间医生,他对于奴隶主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其蛮横跋扈的作风是深恶痛绝的。对于“信巫不信医”的人,扁鹊则与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据史籍记载,扁鹊朝见秦武王时,武王请他看病,扁鹊认为武王的病必须进行割治手术。但是,在武王左右的巫师与庸医们却对武王说:“君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方,除之未必妥当,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武王轻信巫师的话,并将这个意见转告了扁鹊,扁鹊听后十分气愤,将他手中的砭石抛到地上,当即回答说:“君皇应与有知识的人一起谋事。如果与无知的人商量,是必定要失败的。”扁鹊之发怒,一是因为秦武王“骄恕不论于理”;二是认为秦武王偏信巫师庸医的话,这种态度反映了扁鹊“六不治”的坚定立场与鲜明态度。

人民的怀念

扁鹊生前周游各地,足迹遍及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地。在行医过程中,他能根据人民的需要“随俗为变”。当他来到邯郸时,听说那里重视妇人,便为“带下医”(即妇科);到雒阳时,听说周人爱老人,便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到咸阳时,说秦人爱小儿,便为“小儿医”。说明扁鹊当时已掌握各科医学知识,且能根据人民的需要,努力为人民解除疾苦。但是,扁鹊仍深感自己医疗技术的不足,曾感慨地说:"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疾少!"

扁鹊是当时杰出的医生,但是,他的高超医术引起御医们的妒嫉,秦武王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便派入暗杀了扁鹊。扁鹊逝世了,但是他的医疗活动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出生的地方及足迹所到之处,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崇敬。在任邱县鄚州镇,至今尚有药王庙遗迹,药王庙后有扁鹊墓,鄚州东门外有扁鹊故宅,今仍称之为药王庄。又如河北内丘县,相传扁鹊到过那里,人民把其中的一座山改名为鹊山,山坡上建有扁鹊庙,人们把庙前的一座大石桥改名为"回生桥",可见人民对他的敬仰了。

据史籍记载,扁鹊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只可惜都已失传了。现存的《难经》一书,题名秦越人撰,实为后人托名,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扁鹊的学生在史册上具名的有子阳、子豹、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子术、子容等人,其中的子仪还著有《子仪本草》。

扁鹊的史迹散见于战国、秦汉的典籍中。据《韩非子·喻老篇》所载,扁鹊望蔡桓侯疾;蔡桓侯在位时间是公元前714年一公元前684年。据裴骃《史记集解》,齐桓侯即田和之于田午,年代在公元前375年 ~ 公元前356年。扁鹊治虢太子疾,历史上有北、南、小、东四个虢国,南虢最后灭亡,时间在公元前655年。扁鹊活动的下限年代,见于《战国策·秦策》扁鹊诊秦武王疾,秦武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0年一公元前306年。可见文献上记载的扁鹊,活动年代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因此,人们对扁鹊的活动年代出现了分歧的意见,有说扁鹊是公元前7世纪人,有说是公元前5世纪人,有说是公元前3、4世纪人,有的甚至怀疑扁鹊的存在,谓扁鹊是神话中的人物。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正是我国医学处于变革时期,医与巫之间展开了剧烈的斗争,经验医学要战胜巫术迷信,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完成;四诊法的确定,也非个别医家所能完善。战国时代当有一大批杰出的民间医生在各处活动,其中包括名为秦越人之扁鹊,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一方面战胜了巫师,另一方面积累了经验,为战国秦汉之间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据传周秦间凡良医皆称扁鹊,古代著作家根据各自的见闻记载扁鹊的事迹(难免有夸张、渲染之词),司马迁摭拾古书,他不知道扁鹊并非一人。因此,在扁鹊的史迹上出现了年代上的漫衍。如果一定要把扁鹊说成是个别人物,就会在史料取舍上发生困难,也不能说明当时医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否认扁鹊的存在,也是毫无根据的。
第5个回答  2007-07-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