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都有什么作用?

日常的灯光都有什么作用呀?什么作用都可以,我现在在凑些资料,谢各位!越多越好!

1、舞台灯光

(1)照明演出,使观众看清演员表演和景物形象.

(2)导引观众视线。

(3)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展现舞台幻觉。

(4)创造剧中需要的空间环境。

(5)渲染剧中气氛。

(6)显示时、空转换,突出戏剧矛盾冲突和加强舞台节奏,丰富艺术感染力。有时也配合舞台特技。

2、家庭使用

(1)室内灯光除了照明外,还要让房间感觉舒适,温馨,放松和安全。当然灯光的装饰作用,也是显示居住者风格的好东西,这一点在后来参观的最后样板间里太展示出来了。

(2)灯光设计中所要避免的明与暗或者暗与明之间过度的变化,产生眩光,让眼睛很舒服.灯光不足,给人的昏暗、恐怖与阴凉的感觉。灯光过强,直射眼睛,让人产生眩光。

3、行车作用

(1)前大灯

主要用途是照明车前的道路和物体,确保行车安全,包括远光灯和近光灯。按规定,在照明路灯亮起以后,所有汽车都必须打开前大灯。通常情况下,近光灯的照射距离约30-40米,照射范围大约160°。

(2)位灯

位灯是在傍晚行驶时,让别的车辆看见。位灯的作用是表示车的宽度以提示对方和后车,便于其他汽车判断本车的宽度、长度。前位灯还可供夜间近距离照明用。有的汽车专门在侧面安装示廓灯,指示车的宽度。夜间行车即停车过程中都有使用。

(3)雾灯

由于防雾灯亮度高、穿透性强,不会因雾气而产生漫反射,所以正确使用能够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在有雾的天气,前后雾灯通常是一起使用的。

(3)转向信号灯

汽车的前后都有转向信号灯,有些汽车的侧面、后窗玻璃或后视镜上也装转向信号灯。转向信号灯打开后,该侧前、后及侧面转向信号灯会同时闪烁,提示周边的汽车和行人注意。

(4)制动灯

又称刹车灯,为红色,位于汽车后部的两侧,有些汽车还在后风挡玻璃的正下方或正上方安装了高位制动灯。制动灯起给后车显示前车已经制动的作用,应该经常检查其是否正常工作。

(5)倒车灯

倒车灯位于汽车后部两侧,一旦挂入倒档,该灯亮,并警告车后的车辆和行人,表示该车正在倒车,倒车灯全部是白色的。

扩展资料

发明历史:

最早实用的电灯是白炽灯,但早在白炽灯诞生之前,英国人汉弗莱·戴维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了弧光灯,但这种弧光灯亮度太强产热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场所根本无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戈贝尔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持续亮了400个小时,不过他并没及时申请专利。

1860年,英国人约瑟夫·斯旺也制成了碳丝电灯,但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

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斯旺自己的屋子是英国用电照明的第一所私人住宅。

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他们没有足够财力继续完善这项发明。

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了爱迪生。爱迪生购入专利后尝试改良灯丝,终于在1880年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

不过,美国专利局判爱迪生的碳丝白炽灯发明落于人后,专利无效。打了多年的官司后,亨利·戈培尔赢得专利,最后爱迪生从戈培尔贫困的遗孀手上买下专利。

在英国,斯旺控告爱迪生侵犯专利,后来他们在法庭之外和解,于1883年在英国建立一家联合公司。斯旺后来把他的股权及专利都卖给了爱迪生。

20世纪初,碳化灯丝被钨丝取代,钨丝白炽灯沿用至今。

1938年,荧光灯诞生。1998年白光LED灯诞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光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舞台灯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30
  灯光在摄影时有两种作用:
  一是 " 照明 " ,重点在打亮环境,让摄影机可以拍到东西。 一是 " 元素 " ,光线在画面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包含了艺术性及画面的语言。所以,请记得,灯光可不是 " 打亮就好 " ,不但要打亮,而且要亮出意义来。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灯光算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般的新闻记者会说:新闻这么赶了,有画面,颜色不要差太多就不错了,谁还有什么狗屁时间去理会灯光!——的确,这种说法也不能说错,大部分的时间是要求 " 拍到 " 再来求其它的,而灯光好不好,已是 " 美 " 的层次了。 但是,一个真正的 " 摄影 " 人员,是不容许自己去放弃 " 完美 " 的,何况摄影记者也不是永远都 " 抢新闻 " 就够了,总也有机会去拍专题,支持节目,甚至有一天累积足够经验后,要当导演或导播。所以,灯光的知识可以不专精,但一定得知晓些基本才成。

  色温一
  谈到光,就必须解释有关色温的问题,大多玩摄影机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 " 色温 " 这个东西,不过对色温原理可能就一知半解,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 而实际的状况是,只要您读过国中物理,您一定还记得「绝对温度」,又称为「凯氏温度」的东西。 其中 0 ° K 绝对零度,正好是摄氏 -273 ℃,所以 20 ℃是 20+273=293 ° K 以上的例子有没有把您的记忆唤回?!色温 3200K 的意思是指实验室黑体在高温 3200 ° K(2927 ℃ ) 时发出之「光色」, K 代表绝对温度单位。色温 3200K 时光色比较接近红色,记得铁烧到千度以上时不正是烧红发光之时吗!而红铁继续加温,光芒会愈来愈亮,愈来愈接近白色,如果能控制不融化散开的话,您将发现光芒愈来愈接近蓝色(像瓦斯炉火发出的蓝色)。趋近红光,色温低,波长长,单位直线传送距离远,易被吸收,所以红光常拿来做警示用灯光。 趋近蓝光,色温高,波长短,单位直线传送距离近,易被反射,天空是蓝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都是因为蓝色被反射出来,而红色被吸收走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如果惰况是相反的话,那我们的天空和海水将是红的。
  色温二
  人类对颜色的感受,来自于光以及光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之后,透过视神经的感受而分辨出各种颜色。由于人眼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即使在不同的光源下,我们仍能分辨出物体颜色的差别,所以在 3200K 的钨丝灯光下看到物体呈现的颜色,和拿到 5000K 的太阳光下所看到的颜色不会差太多。但是摄影机或是底片,靠的是电子式或化学式的分光方式来反应出光的色彩比例(三原色或三原光的比例),机器没有办法自动调节颜色的差别,所以纪录出来的色彩是完全地反应。 因此,我们在灯光下拍摄时看到的是正常颜色,但如果没有去调整机器对色温的感度,会发现东西拿到日光下时,整个颜色都不对,红色系列都不太明显,整个画面是「偏蓝」的。同样地,如果在日光拍摄时看到的是正常颜色,未调整机器对色温的感度,把物体拿到灯光下时,看到的颜色是少了蓝色系列,「偏红」的画面。这个情况是我们拍摄 ENG 常会碰到的,从室内灯光环境下拍摄,有时带到窗户透进来的太阳光,就会发现太阳光是蓝色的,而肉眼看到的却是正常的。 因此在用 ENG 摄影前,我们必须做「对白」(一说:白平衡)的工作,把现场的色温以「白色」当成标准来做一个「归零」的动作,让摄影机在现场的光源下,以我们所知的白色物体(通常是白纸)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当成标准的白色,这样其它的颜色就可以有一个标准可依循,摄影机就可以呈现出较接近真实的色彩。
  色温三
  职业用摄影机,色温要求的标准相当高,因此大多会有 2 段以上的色温板 (3200K 、 5600K) ,广播级的甚至有四段以上 (3200K 、 4500K 、 5600K 、 6300K) ,分得愈细,精密度就较高,相对的宽容度就愈低,因此在使用较高级的摄影机时,摄影人员得格外注意光的变化。其实,愈精密的机器,拍出来的画面自然也就愈好看,但是相对地,出错的机会也就愈大。
  不过,幸好科技是一直在进步的,目前新一代的数字摄影机,对色温的控制性愈来愈高,同时也较以前的更加准确。 也许有朝一日,「对白」会变成多余的工作,到时要很高级的机器才有「手动」对色温的功能呢!现在很多照相机不正是这样吗?要高级的机种才有手动调焦,手动对光圈的「功能」。 有些时候,可以利用色温来营造不同的影像感,例如故意的偏蓝,可以呈现较「冷」的调性,故意偏红,可以呈现出「温暖」的感觉;在同一个画面上甚至可以同时出现偏红、偏蓝以及标准的三种不同色温,以表现影像上的艺术感…… 不过得提醒大家,玩色温前一定要先完全了解「色温」,并待有功力可以控制色温时才来玩色温,毕竟有些东西是要靠经验累积后,拿捏得住分寸时才能拿来用的,否则还没学会跑就学人家飞,可会摔个鼻青脸肿的。
  色温四
  另外,还是先向大家提一下,有一个常常让初学者和色温搞混的 " 色光 " ,色光是指利用的专用的灯光色纸或色板放在灯具前打出 " 有颜色的灯光 " ,这种光大部分是用来做「效果光」、「气氛光」,营造拍摄场景的特殊效果。这种色纸有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都有,打出来的光线当然也会影响到色温值的高低,但是请注意,效果光是属于 " 环境光 " ,和拍摄需要的 " 照明光 " 的用途是不一样的。环境光反而比较像墙壁上的色彩,是应该忠实呈现 " 光 " 的原色泽在画面上,拍摄时该红的拍出来就应该是红光,该黄的就该是黄光,若是您在黄色效果光下做 " 对白 " 动作,如果能对应出色温的话(可能一两千度以内),您会发现拍出来的画面没有黄色效果光的感觉,黄光下照出的白纸应该是 " 黄 " 色的,但是在画面上却是 " 白色 " 的……结果反而没有还原现场该有的色彩,您眼睛看到的色彩。因此,在碰到上述情况时,我们必须先决定 " 照明光 " 是以哪一种色温为主(一般多会以 3200K 的标准灯光色温为主,不过也有以 5600K 日光色温来当基准的),将摄影机设定到这个基准值之后,才来加上色纸打效果光。 上述的情况在拍摄打有舞台灯光的场所最容易发生错误,尤其拍舞台剧、舞蹈表演等需有大量艺术色光呈现气氛的场合,许多人会拿白纸找最亮的光源 " 对白 " ,可是拍完后回去看到的画面颜色却和现场所见大不相同…… 如果您用的是家用摄影机有 " 自动白平衡 " 或是专业一些有 "AWB" 自动对白功能的机种,您更会发现,拍出来的画面一直在缓慢的乱 " 变色 " !原因无它,因为自动对白功能和 " 自动光圈 " 的功能是一样的,机器是捕捉某个范围的光线来计算 " 平均色温 " ,如果光源一直在变化,自然色温值就跟着乱动。解决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大部分把机器调成预设的 " 灯光 " ( 3200K ) , 然后就可以拍摄了,由于舞台大多使用 3200K 标准色温的灯光来打光,因此用这个来当基准值,可以呈现出该有的色彩。当然,某些特殊场合也有人会用其它的色温值来打光(如日光 5600K ),不过机会不多啦!如果您判断的出来,也可以去试着调整机器的色温控制来看看。 拍 ENG 在现在可是轻松多了,机器都有 " 对白 " 的功能,拍电影的胶片摄影机和古早以前的电视摄影机,没有对白功能,要拍外景时如果有色温的问题,可就没那么轻松了。要用一种色温计,跟拍照用的测光计很像,对着主要光源量出色温之后,还要去找相对应的「色温镜片」来挂在镜头前改变色温值,若是太匆忙忘了换算或算错了,那拍回去的东西可就……(电影还可以在冲洗的时候用「调光」的方式来修饰,录像的可就惨矣!)
  光线愈强愈锐利,造成的阴影愈明显,亮度对比及反差就愈大。
  灯光:副光
  副光 又称补光,大部分补光会比主光打得柔和些,以免抢了主光的角色。某些刻意制造阴影效果的场合,补光会故意打得柔弱一些,甚至就不打补光了。
  灯光:背光
  或称「反光」、「轮廓光」,架设在主体后侧,并且可以避开摄影机拍到的地方,用以勾勒出主体的轮廓,让主体和背景间产生空间感和立体感。也有架在主体顶端的上方,以便打出「发光」,或在下方,以打出「脸光」(如果主体是人的话)。
  灯光:效果光
  有时为了画面的美感,会创造出一些灯光效果,如窗帘光影、彩色光晕、水纹影、窗外霓虹灯效果、闪电等等效果,这些特效光即称为效果光或气氛光。效果光的架设位置不限,主要是看想呈现何种效果,有时得为了某个效果而调整主光、补光等之位置,以便修正出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在实际使用时,灯具数量的多寡几乎可以决定画面的好坏,但其实不管是一个单灯,或是十多个灯,只要运用得宜,都可以弄出很好的效果。
  灯光:单灯
  大部分会直接把灯架在摄影机后方大约 30 度以内的地方,光线投射到被摄物时,可以调整一下角度和灯的高度,尽量避免不自然的阴影。(有时当然会故意弄出影子,这种另当别论。)如果光度太强,以致光线太锐利
  大部分的摄影用灯具都可以微调灯光的焦距,把光打聚光些或散光些。 有些摄影机附挂的「机头灯」是放在镜头上方,这样打出来的光较 " 平面 " ,同时如果被拍摄的如果是 " 人 " ,会因为灯光直射的关系,面对镜头时眼睛会因为畏光而不自然。可以在灯前加上 " 柔光片 " ,或是把灯稍微挪动一下角度,以免直射入人眼。当然,一般头灯都不会太亮,它的作用大多是在缺乏照明的情况下,勉强一用的,拍新闻凑合一下无妨,但是如果要做专题或节目,用头灯打光就太不负责任了!其实有时可以利用自然光源当作 " 主灯 " ,把机头灯当作 " 补光 " ,这样等于有两盏灯,画面品质会比较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7-18
青少年晚上睡觉不关灯 得近视的机率比别人大
第3个回答  2007-07-18
光合作用 灯光也可以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