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发散思维的经典案例?

越经典的案例越好,详细一些。

“ 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经典案例在营销学或管理学上多次提及。当无数的销售人员把这则故事中的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的第四个营销人员当作崇拜的偶像时,当更多的领域把这个故事引用到管理当中时,《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更高境界》一文中也引用了这则案例。那么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更高境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我认为是:“使品牌富有了精神”!
把梳子卖给了和尚中那个聪明的第四个营销员为什么能成功的把1000把梳子推销给了寺庙?是因为他使梳子富有了精神价值。原文中“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更令人振奋的是,第四个营销员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方丈再次向第四个营销员订货。这样,第四个营销员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的优异成果,实现了营销工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归,理由是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有卖掉,这是凡人的单向思维,好像也无可厚非。而第二个营销员虽然比第一个多销了十来把,却并不比他强多少,因为他的意识和思维仍然停留在单向思维的巢臼中,目光只盯着梳子的物理功用。第三个营销员销了百十把,已经是比前面两位高明了许多,因为他把目光从和尚转向了香客,是一种多向思维。最高明的要数第四个了,不仅销掉了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这就是发散思维创造的奇迹!完全摆脱了梳子----头发---和尚的线性思维模式。最为关键的是他给梳子赋予了精神价值!正因为他销售的梳子富有不一般的精神价值---“积善行德,功德无量”,有别于累了梳梳头,或者是低于积善的感谢,把梳子事先开光,然后作为佛主保佑平安的宝物卖给怀着虔诚之心而来的香客,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安慰,这样一来,寺庙把本来作为不值钱的赠品梳转变成为给与香客保佑和力量的宝物,而且还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这应该是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更高境界吧!所以大量的香客才会从方丈那里购买梳子,因此方丈也才会从他手中进货。
什么是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就是超越了产品本身的功能,也可理解为品牌效应。世界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目前价值725亿美元!可乐不过是解渴的饮料而已,壹罐小小的可乐凭什么价值这么高?因为它的配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球很多人所知晓的一个著名的品牌产品。饮用可乐不仅仅是只为了解渴,在年轻人心目中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生活。这也就是一个品牌的精神价值所在。由此可见当一个品牌具有了精神价值后,它所释放出的能量是令人无法估量的。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作为公司的一名营销人员,应摆脱惯有的线性思维模式的束缚,不要拘泥与产品的本身功能价值所在,要勇于开拓思维敢于创新,敢想常人所没想到的,做常人没做到的。我们应该时刻想着客户与公司的利益,始终能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我想这是一名营销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滴水可以看到大海,一把梳子使我们看到了品牌精神价值的内在哲学!使品牌富有精神价值,不仅仅只是公司所追求的营销目标。作为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有义务为之努力而奋斗的,使公司的产品品牌具有独特的,良好的,让更多人所知晓的精神价值。其实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到,而是我们不想做到-[缺乏目标],和不敢去做到-[缺乏直取目标的勇气和思维]。现在我想我已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为之不懈的努力奋斗,我想这是成功的前提,即使当我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时也要能处惊不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9
嘉庆年间,一位农夫在路边拣到白银五十两,回家交给自己的母亲。他母亲说,这么大的数目,人家一定很着急,快去原处等人家找来。农夫回到路边等来了失主。失主却因为不想把钱分一半给他,谎称自己丢的是一百两,一口咬定是农夫私吞了另一半,要他还来。

二人扭至公堂。堂上是一个姓曹的清官,心如明镜。他问失主:“你掉的果然是一百两吗?”回答是。于是曹县令说:“那这五十两一定是别人掉的。既然失主没有来,就归他了。至于你嘛,在这里继续等。要不了多久,一定还有人会把一百两给你送回来。”
第2个回答  2007-07-19
让小孩拼一幅世界地图,背面是空白的,他很快就拼好了;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先把陆地拼好。”
第4个回答  2007-07-19
阿凡提的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