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的故事

玄奘是怎样西行的呢?

  “玄奘西行”艰难历程:
  公元627年夏天,秦陇一带遭到霜雹灾害,刚坐上龙椅的唐太宗发出命令:凡是受灾缺粮的人,都可以逃荒四处就食。玄奘趁这个机会,混在灾民要饭的队伍里,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长安,孤身向西方走去,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苦跋涉。后来他的这段经历被演化成《西游记》故事,故事里的唐僧被塑造成一个超度众生的重要长者,其实这年他才28岁,正是身强力壮的黄金时代。

  玄奘西行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总督李大亮得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后,逼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两个徒弟帮助下,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里赶路,风餐露宿才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十分客气,给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后,凉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个叫石磐陀的胡人,愿意受戒为徒护送玄奘偷越边界。但等偷渡过了玉门关,石磐陀忽然变卦,不愿继续前行,生出杀掉玄奘的歹念。玄奘于是放他回去,孑然一身一马,孤行茫茫大漠。

  这样走了八十多里,玄奘进入一望无边的莫贺延碛。这里荒凉浩渺,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一连走了四夜五日,一滴水也不曾进口,人马一起倒在沙漠上。夜晚凉风将他吹醒,他爬起来牵马勉强赶了十几里路,遇到了一片泉水草地,这才将他从万分危急中救出来。两天后走出莫贺延碛,踏进了西域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地界。邻近的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国王听说大唐法师玄奘来到伊吾,就派使者盛情邀请,并要求做玄奘的弟子,把他当活佛供养一世。玄奘坚决不改求法志向,绝食三日,气息渐微,国王遂要求他讲经一月后即放行西去。

  整整一个月,玄奘讲经完毕,临行高昌王赠给玄奘许多金银衣物,给他配备了四个小和尚和二十五个向导、运夫,还有三十匹马,并给沿途各国君王写了二十四封信。托他们照料玄奘。玄奘一行又经过十三国,进入今阿富汗境内,紧接着又翻过有名的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这里冰雪千古不化,山谷强盗出没,饥寒交迫使剩下的随从只有几个僧徒了。但这一切困难险阻都没使玄奘退缩。终于在公元628年八月,玄奘到达了目的地———印度。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8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我国著名的僧人传道的故事。其中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出身儒学世家。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因其聪慧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但他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627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646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11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朝灭亡。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盘》,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但他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 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627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 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鞠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兰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646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13
从高昌国向西,经过阿耆尼国,绕道银山到屈支国(亦称龟兹),但大雪封山,玄奘只得在此逗留了60多天。随后他又过沙漠到了跋禄迦国,西行150公里到了葱岭的凌山,一路山高岭险,白雪皑皑,真可谓冰天雪地,气候寒冷,晚上行走在冰雪上,这样的山路,不少同行者被冻死在路上。当进入喀喇昆仑山后,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热海,即使没有风,海浪也涌起几丈高。沿热海向西北走250多公里,有一座城叫依素叶城,可汗是高昌国王的亲戚,派大臣护送玄奘西去,到达铁门,此突厥关塞,(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两边峰壁峭立,出铁门至吐火罗国,当玄奘在小王舍城礼拜释迦牟尼遗迹后,一个叫慧性的吐火罗籍少年学者愿以玄奘为师,一月后他们西去,经过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后,慧性又被吐火罗国王请回,玄奘再次孤身一人行走。走了300多公里后,越过黑岭后,玄奘到达了北印度的第一个国家叫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反尔)。这儿东临印度河,沿岸佛都古迹星罗棋布,他逢寺必拜。
游学生涯也并非从此顺利,佛祖脚下照样有险象环生。有一次,在印度北部巡游到一大森林中时,突遇一群强盗抢劫,玄奘一行被赶进一个干涸的池塘里,强盗准备将他们杀掉,这个池塘里长满荒草,一个随从小沙弥发现池塘南岸有个洞口,玄奘与小沙弥从这洞口钻出去。跑到1公里以外,见一僧人正在耕地,就对他讲了刚才遭劫难的情况。这位僧人听后立即回村召集村民,各执器械,赶到森林中,盗贼见势逃散。
在游历迦显弥罗国等北印度国家后,他沿恒河向东来到竭若鞠阁国的国都曲女城,这里的寺院100多座,他在这里学习了3个月。随后又来到释迦牟尼说法之地罗伏悉底国。在此五六公里的逝多林是佛教历史上有名的孤独国,再向东是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路比尼城。虽然玄奘到达这些地方时,只有颓垣断砖、荆棘荒草,但他一一拜谒。向东越过250公里的大森林,来到了释迦牟尼圆寂地,渡过恒河到了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这里是释迦牟尼说法之地,6天后他到了底罗伽寺的菩提伽野,当年佛祖在此苦行6年,并在这儿的菩提树下成道。玄奘在此巡礼6天。顺恒河而下50余公里处,玄奘再次遇险。一群信奉印度教魔鬼女神的盗贼,抓住了玄奘要用其血肉祭神,原来,他们每年秋天都要寻找一个“质状端美”的人杀死,见玄奘“仪容伟丽,体骨当之”,就高兴地相互说,这个和尚形貌淑美,正好杀了用来祈福。玄奘再三求告,随行人甚至愿以身代死,强盗皆不许。他们在祭坛上准备开刀,玄奘这时反而非常镇定,面无惧色。他对强盗说,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安心去死。他礼拜了十方佛,集中意念坐定,心无杂念,同行者见玄奘受难放声大哭。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贼徒大骇,他们惊奇地问:“这个和尚从何处而来,叫什么名字?”同伴说,这就是从东土大唐来的玄奘,杀了他罪当无量,你看狂风突降,那是天神在发怒,还不快快忏悔!贼人听了十分恐惧,纷纷“相率忏谢,稽首归依”。玄奘接受了他们的谢罪,并向他们讲解了杀生之罪。强盗们纷纷把刀扔进河里,把抢劫的衣物归还主人,有的还受戒当了沙弥。这时,风波才告平静。
第4个回答  2012-03-11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筐.657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