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如题所述

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

1、在军事上

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敌军的围追堵截,地上几十万大军前面堵,后边追,左右拦截,这就靠红军和敌人英勇作战,就是一个打,那真叫一个杀开一条血路,夺路而行;当然,全靠打也不行,还靠一个走,这个走不是慌慌张张地跑,象长征初期时叫敌人撵着跑,遵义会议后,在毛公泽东先生领导下,我军打,打得好,走,走的妙,时时处处主动,最终胜利完成长征。

2、在生活上

工农红军异常艰苦,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甚至吃皮带,皮鞋。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

3、在环境上

长征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在高耸云霄,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人一踏上去就陷下去。给红军生命造成威胁。

4、内部的矛盾

这不可否认是严重影响长征的内部阻力,靠什么来克服,一要靠党内民主,靠做大多数人的说服工作;二要靠坚决地斗争,最典型的就是和张国焘的斗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不必赘述。其实还有很多困难,如缺医少药,如伤病困扰,如疲劳困乏等等,都是困难重重,让人们不得不对当年的红军无限地敬佩。他们的事迹,是人类历史上很少几件已超出人类耐受力极限而彰显人类毅力勇气和顽强精神的事迹之一。

扩展资料: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历史事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 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 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遭遇的战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

一、过雪山,饥寒交迫。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在饥饿、受伤、中弹,甚至是死亡的种种困难折磨下,红军战士决不低头,决不屈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二、被俘也绝不妥协。长征中有一位红军战士不幸被俘,反动派要杀他,他提出你们可以用刺刀把我杀死,把子弹省下来打日本侵略者,另一位红军战士在岩石上刻写“赤化全川”,赤化意味革命化、全川指整个四川,川字还没有刻完,因饥饿和过度劳累牺牲在岩石上,临终时手里还握着铁锤。

三、翻越高海拔金山。长征途中翻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上下要走七十里路,高山严寒缺氧,红军战士都穿单衣,不少人冻坏了脚,在强烈阳光下得了雪盲,有些人坐下休息,就起不来了。有些人不慎滑下悬崖而牺牲。除夹金山外,红军还翻过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

四、每天都是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中。草地停一分钟都有被沼泽吞没的危险,气候变化无常,寒冷、饥饿、疾病、缺盐使红军战士四肢无力,粮食吃光只好吃野草,草地上水有毒,草也有毒,不少人中毒而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下令把自已坐骑在内的六匹牲口杀了,给红军战士充饥,自已却不忍心吃。晚间宿营以地当床,以天当被,战士们背靠背坐在湿地上,清晨醒来总有一批同志牺牲。

五、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保证红军胜利渡过天险大渡河。1935年5月27日,王开湘、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接到命令,三天到达320里外的泸定桥。第一天一路战斗爬山走了80里,军委又传来命令提前一天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一天要走240里路,他们消灭了猛虎岗上的守敌,冒大雨黑暗中爬了一夜山路,29日晨6时赶到泸定桥南岸桥头。

扩展资料: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进行了380多场战斗,抓获了700多个县。 红军在营地牺牲了430多名干部。 平均年龄不到30岁,数百名国民党军队被击败。 与此同时,该团通过了14个省,跨越了18座大山,穿越了24条大河,穿过草原,越过了雪山。 旅程大约25,000英里。 红军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晤。 

1936年10月,红军和第四军抵达甘肃省会宁地区,红军的三个主要力量将标志着长征胜利的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历史事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9

一、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称其惨烈,是因为经过这场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战地区是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的湘江两岸。此役,蒋介石调动了其嫡系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

由于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的错误决策,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使红军丢掉了机动灵活的法宝,虽然突破了湘江,但也遭遇了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湘江战役的惨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绝境求生——血战独树镇

这是红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战斗发生于1934年11月26日,地点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这一仗,可以说把所有不利条件都凑齐了: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地形极为不利,天气极端恶劣,战前毫无准备,仓促迎战。

有利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

三、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泽东说给他听的。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

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四、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泽东说给他听的。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

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五、“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这一壮丽诗篇。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后一句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著名的战斗。

强渡大渡河,发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间。25日上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战斗发起前,红军先头部队红4团两天半时间里,沿大渡河西岸崎岖的山路急行军320华里到达泸定桥。战斗中,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打猛冲,最终夺占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2-04
红军长征所遇到的困难可谓多多,主要有:
1、敌军的围追堵截,地上几十万大军前面堵,后边追,左右拦截,这就靠红军和敌人英勇作战,就是一个打,那真叫一个杀开一条血路,夺路而行;当然,全靠打也不行,还靠一个走,这个走不是慌慌张张地跑,象长征初期时叫敌人撵着跑,遵义会议后,在毛公泽东先生领导下,我军打,打得好,走,走的妙,时时处处主动,最终胜利完成长征。
2、天险,一路之上天险也可谓多多,有山有水有草地(名字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吧)。这就靠红军发挥今天的人和那个时候的外人所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以血肉之躯去征服,付出了何等的代价,难以言述。
3、粮食短缺,这也是靠红军超乎想象的主观能动发挥来克服的,吃野菜,吃皮带,甚至吃......,不多说了,也真不忍心再说了,真是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按现在人看,不能吃的东西也吃了,每每想到这些,写到这些,我都热泪盈眶。
4、内部的矛盾,这不可否认是严重影响长征的内部阻力,靠什么来克服,一要靠党内民主,靠做大多数人的说服工作;二要靠坚决地斗争,最典型的就是和张国焘的斗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不必赘述。其实还有很多困难,如缺医少药,如伤病困扰,如疲劳困乏等等,都是困难重重,让人们不得不对当年的红军无限地敬佩。他们的事迹,是人类历史上很少几件已超出人类耐受力极限而彰显人类毅力勇气和顽强精神的事迹之一。
第4个回答  2017-02-13
在军事上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在生活上,工农红军异常艰苦,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甚至吃皮带,皮鞋。
在环境上,有高耸云霄,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有一望无际的草地,人一踏上去就陷下去。给红军生命造成威胁。
红军长征: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