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郡的区划建置

如题所述

丹阳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历史上相当于现行的省辖市一级的地方政权组织,始建于汉武帝刘彻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城市宣州区)380余年,其管辖的地域有记载相当于今天的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的以北地区。
丹阳郡,《汉书·地理志》称“故鄣郡”,治宛陵(今宣城市宣州区市区),郡以境内丹阳县,曾为丹阳侯国而名。史载:丹阳县早在吴、楚相争时期就是江南重镇。
《史记·秦始皇纪》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0年)东巡,过丹阳至钱塘(今杭州市),在江南名邑丹阳设县。关于丹阳县名称来历,向有两说:一是说县治位于今芜湖市赭山之南。
《江南地理志》“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另一说是丹阳山多赤柳,故名丹杨。
《晋书·地理志》作“丹杨”,是避杜皇后(注:杜陵阳(322年-341年),晋成帝司马衍皇后)讳“阳”,而改偏旁。今当涂县东南的丹阳湖就是以古邑为名的。据考证,县的创建最初于楚、秦。
《左传》载,楚武王在灭权、申、息等小国开始置县。时间在在鲁庄公四年(前690年)前后。郡的建制大约比县要晚半个世纪。最初设于边疆或要地,后来移于内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的主张,废分封,在全国推进郡县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重新调整战国时期各国的郡县设置,其设36郡,其中〔会稽郡(含鄣郡)〕设于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史记·秦始皇纪》“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省苏州市),辖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在安徽境内设黝县、歙县、丹阳县。随着江南地区开发和加强治理,分会稽郡西部地区设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辖今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各一部,在安徽境内设石城、芜湖、宛陵等县。秦亡,项羽所建楚国在今安徽境内设16个县,涉及4个郡,其中: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设丹阳县、黝县、歙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高祖四年(前203年),英布投降汉。同年,汉高祖封英布为淮南王,在今安徽境内设3个郡12县,其中:庐江郡设宣城、泾县、陵阳、春谷4个县。高祖五年(前202年),西汉建立,实行郡县与分封并存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制。高祖六年(前201年) ,汉高祖刘邦将鄣郡分给荆王刘贾的荆国。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英布叛乱被平息之后:一是封刘长为淮南王,辖九江、衡山、庐江、豫章4个郡。文帝七年(前173年)刘长死,领地归汉王朝。十六年(前164年),封刘长之子刘赐为庐江王,辖庐江、豫章2个郡。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豫章2个郡,收归汉王朝。二是已阵亡的刘贾的封地给了吴王刘濞。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被平息,吴国被废除。汉景帝封刘非为江都易王,江都国辖东阳郡、鄣郡。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江都王刘建谋反失败自杀,东阳郡、鄣郡归汉王朝。荆国、吴国、江都国期间的鄣郡在安徽境内设有设有丹阳、石城、芜湖、宛陵、黝县、歙县6个县。汉武帝时,采取“推恩”的办法削弱藩国势力。地方行政管理实行州、郡国(王国)、县(候国、邑)三级行政管理体制。丹阳郡隶属扬州刺史部。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庐江郡,所辖安徽境内的宣城、泾县、陵阳、春谷4个县划归鄣郡,并改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城市宣州区)领17个县。其中:于潜、江乘、秣陵、故鄣、句容、胡孰、溧阳7个县在今江苏、浙江境内;宛陵、宣城、泾县、芜湖、春谷、石城、丹阳、陵阳、歙县、黝县10个县在今安徽境内,丹阳、歙县、黝县3县为秦设置(史称秦县),其余的7县为汉设置(史称汉县)。丹阳郡在今安徽省境内的10个县,据考证,⑴宛陵县:县以古邑爰陵,后易名宛陵,以境内宛溪、陵阳山各取一字合成。楚汉之交,属楚国鄣郡。汉初,属荆、吴和江都王国鄣郡。区域范围包括今宣州区、宁国市及芜湖市东南地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宣城市宣州区市区东北部,王莽时期改为无宛县。⑵宣城县:县名据《韩诗传》:“宣,显也”,源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宣城就以吴、楚名邑显扬于开发较晚的江南地区。汉在宣邑置县,因名宣城。楚汉属英布的九江国庐江郡。区域范围在今南陵县及周边地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南陵县青弋江镇。⑶泾县:以县临泾水(今青弋江泾县段)为名(注:泾,通也。说明这里青弋江段水道通畅,水流比较平稳)。楚汉之交属英布的九江国庐江郡。区域范围包括今泾县、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泾县城西北2.5公里处的泾溪西岸。⑷芜湖县:县名以古湖泊为名。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鸠兹邑设新县,以境内有芜湖而命名。楚汉之交属楚国鄣郡。汉初属刘贾的荆国、刘濞的吴国、刘非的江都国鄣郡。区域范围包括今芜湖市周边地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⑸春谷县:县名以“五谷成熟皆较他县为早……”为名。楚汉之交属英布的九江国庐江郡。区域范围包括今繁昌县、铜陵市、铜陵县及芜湖市部分地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繁昌县荻港镇南4公里的苏村。⑹石城县:县名以东西两石夹河如城而名。楚汉之交属楚国鄣郡。汉初先后属吴国、江都国的鄣郡。区域范围包括今贵池市及周边地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池州市贵池区灌口乡石城村。⑺丹阳县:秦代设县。楚汉之交属楚国鄣郡。汉初先后属吴国、江都国的鄣郡。元狩二年(前121年),改属丹阳郡。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⑻陵阳县:县名以陵阳山而名,陵阳山(今名九华山)以仙人陵阳子明所居而名。元封二年(前109年)设县。此地楚汉之交属英布的九江国庐江郡。区域范围包括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部分地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的青阳县陵阳镇。⑼黝县:县名以黝山而名,《说文解字》说:“黝,黑木也。” 黝山以山立黑色石头而名。秦代设县。秦代相当于今黟(注:“黝”字通黟)县、祁门县及石台县部分地区。故城遗址位于今天今天黟县龙江村古城村,曾为广德王国。王莽时期改为愬虏。⑽歙县:县名由来向主两说:一种说法是以县名缘于水名,以歙浦命名;另一种说法是以境风群山起伏,峰峦巅连,河流纵横,曲折潆回的壮美景色而命名。秦代设县。元封二年(前109年),为丹阳郡都尉治。秦代相当于今歙县、休宁县、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汤口镇、浙江淳安及江西婺源县东北地区。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东汉初,撤宣城县入宛陵县,丹阳郡领16个县、候国,治宛陵。此外,在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在丹阳郡南部设宣城郡,桓帝时(147∽167年在位)撤销,并入丹阳郡。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以吕范为太守迁郡治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三国时期(220∽280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仍承袭两汉,实行州、郡(王国)、县(候国)三级管理。嘉禾元年(约232元), 孙权将郡治迁回宛陵。历经析置,领18个县,在安徽境内设12个县和于湖督农校尉。其中:宛陵县、宣城县、泾县、芜湖县、丹阳县、春谷县、陵阳县等7个县为汉代旧县。安吴县、怀安县、宁国县、临城县、广德县等5个县为新设县。⑴安吴县,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渡江袭破扬州刺史刘繇,分泾县南部地区设置(取东吴地区安宁之义),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泾县安吴镇。⑵怀安县,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分宛陵县东南部地区设置,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宁国市东南原石口乡。⑶宁国县,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分宛陵县南部地区设置(治独山,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宁国市河沥镇南6.5公里原竹峰乡方福村)。⑷临城县,东吴赤乌八年(245年)孙权分陵阳、石城两县地,在城子山东新置,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青阳县城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⑸广德县,汉灵帝二年(169年),分故鄣县新置, 故城遗址位于今广德县桃州镇西南。于都督农校尉,系东吴为开发江南地区,安置江淮地区大批东渡居民而设置的农垦机构。故城遗址可能位于今天芜湖县王旭乡。石城县为丹阳都尉。黄武(注:三国时,吴王的名号)二年(223年),封韩当为石城候,后因韩综降魏国,石城国被废除,于境内设置虎林镇,为重镇。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将丹阳郡的黝县、歙县划归新都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丹阳郡分置宣城郡后,辖11个县,治建业(又称建邺、建康、江宁)(今江苏南京)。永兴元年(304年),分永世县入义兴郡,实领10个县。在安徽省境内仅设3个县,分别是于湖县(在于湖督农校尉旧治设新县,延旧督农校尉名)、芜湖县、丹阳县。东晋时,为避杜皇后讳“阳”字,改丹阳郡为丹杨郡,辖11个县,与西晋同。初在安徽境内设3个县。侨置(注:指流亡的地方政府)淮南郡后,于湖县、芜湖县划属淮南郡,仅领丹杨县。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建都建康,改郡守为尹,丹阳郡改丹阳尹,仍治建康,辖8个县,在安徽境内仅设1个丹杨县。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代,丹阳尹在安徽境内仍设1个县,与东晋同。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九年(589年),隋灭南朝的陈国,废丹阳郡(注,同时撤销丹阳县,并入当涂县,丹阳县作为一级地方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隋大兴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管理体制。恢复丹阳郡,治江宁。辖3个县,在安徽境内仅设当涂县。
唐代疆域史有两大创设,一是府的确立,二是道级区划(注:州县以上地理区域名称)的形成。丹阳郡在唐天宝年间(742——757年)仅存续短暂的10多年,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彻底退出历史。其在安徽境内曾管辖的行政区域由宣州(宣城郡)、池州(池州郡)等地方行政机构所管辖。
从西汉至唐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时期,丹阳郡(丹杨郡、丹阳尹)一直隶属扬州刺史部(按察使)。(摘自《宣城档案方志》2009年第一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