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如题所述

‍‍感觉余华的活着在最后好像刻意去堆叠命运的多舛。前面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后期人物的死亡无不出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我不反对意外死亡的描写,甚至这更能反映出命运的无常,破除掉主角光环的魔咒。历史上华盛顿死于放血,伽罗瓦死于意外决斗,李小龙的儿子拍电影被道具枪射死……但是小说到了后期,显得命运对于福贵极度的刻薄,而这并不符合命运的无常性:命运虽然不会因为你是大人物而垂青你,但也不会轻易因为你是小人物而不给你活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4
‍‍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华家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作品中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第2个回答  2019-01-14
‍‍《活着》是一部在历史废墟上构建的鸡汤故事。余华有着对历史大进程的惊人无知,更不要说对时代细节的精准把握。如果这个结论不成立,那一定是他面对历史时,缺乏基本的诚实。在虚假的历史基础上,自然不可能有真实的历史苦难日常,更遑论对时代、人性和苦难的洞察。所以我们看到,苦难身边,从队长到县长都是好人。‍‍
第3个回答  2019-01-14
我看过这本书,也看过由书改编的电视剧。我觉得太压抑了,很难过,看的心里几乎要抑郁那种感觉,富贵的人生很凄惨。但是余华真的很优秀,能写出这样的书也真是厉害。
第4个回答  2019-01-14
‍‍《活着》之所以被推崇,一是因为对主人公福贵的家人相继去世相对客观冷血的描述,引起人们的同情(占据了绝大多数)。二是因为作者在《活着》中试图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有人评价余华是残忍的才华,太过冷血无情,其实余华本就是医生,试问哪个医生还对死亡感到新奇?作品来源于作者,自是会一定程度上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