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象,40年前的汉中是什么样子?

如题所述

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来说,40年前的古城汉中是个什么样子,估计谁也说不清楚。

在这些年轻人眼中,所见所历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霓虹闪烁;一江两岸绿树成荫,风景如画;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银鹰直翔北上深,高铁指日连(西)(成),美丽的汉中城颇有点大都市的风韵。

在记忆里,当时最繁华最热闹的当属东大街、东门桥和东关正街。尽管东大街街道狭窄,没有高楼,绝大部分商店都是木板门面,但在这条街上却有五六家百货商店和两家较大的糖酒副食门市部,不论是买衣服、扯布匹,还是购油、盐、酱、醋,甚至针头线脑等生活必需品,在这条街上总能买到。

因此,城里人也好,乡下人也罢,到汉中首当其冲要去东大街。同时,东大街上的原汉中地区歌剧团、汉中市文工团、京剧团也十分红火,且位于中段的东风照相馆和靠近北街口的国营食堂小有名气,狭窄的东大街自然而然成了人气最旺的商业街道。

东门桥虽然地方不大,但这里的美食小吃都很有特色。周边拥有新华食堂、牛羊肉泡馍馆、回民食堂、凉粉社、酱肉食堂等多家饮食餐馆,既物美价廉,又各有风味。二两粮票八分钱一碗的凉粉、面皮;一角钱一个的油糕、油条;五毛钱一份的回锅肉、红烧肉等特色美食应有尽有。赶集者饥肠辘辘之时,第一意念便会想到东门桥。既花钱不多,又吃得可口。

沿东门桥什字向东,便是东关正街。这条狭长的老街是当时居住人口最稠密的街道。街道中的数十个小门通道十分幽深,里面住着少则七八户,多则十几户人家。许多通道中间有一个天井,其主要功能是用于采光和晾晒衣物。由于人口众多,农副产品需求量大,乡下的农民便时常赶早把自产的瓜果蔬菜拿到东关进行销售。每当旺集时刻,人流牵群打浪,好不拥堵,成为那个年代古城汉中的一道风景。

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虽名为大街,但委实凌乱狭窄,冷清萧条。原因在于既没有百货商店,也没有像样的饮食餐馆,沿街的门面房皆只能居住,任何人不得私自开门面做生意。否则,便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当年的陈家营什字,除向东通往铺镇城固的108国道,向北通往武乡的(汉)(武)路外,放眼远眺,公路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初夏的傍晚,行走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闻到的是扑面而来的花香,听到是蛐蛐的叫声和此起彼伏的蛙鸣。

汉中汽车站和虎头桥西边,除了农田还是农田,少有人至,哪有高楼?南面风景路外,一色的菜地连至江边,就连当时原地委、行署办公室的民主街头以西,均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经过修葺保留的老城墙,即是汉中古城规模的真实写照。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太快了。一瞬间,古城汉中变了。变得有点洋了;变得40年前出去的汉中人今天回来有点找不着“北”了;变得美丽漂亮了。如果说如今的汉中还有一点点古城痕迹的话,那就是当下的西关、南关风景路北段、丁字街和东关部分街道。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条老街必定消失!

年轻的后生们,有时间,可别忘了去这几条古街领略一下风情民俗,了解了解仅剩丁点的古城风貌。作为汉中人,千万别留下终生遗憾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