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开发方式一定是粗放型的吗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与开发方式是固定搭配的吗?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开发方式不一定是粗放型。原因有以下几点:
  1、粗放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
  2、粗放型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
  而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虽然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但并不像粗放型农业耗损和分散大片的土地。
  3、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而传统农业很早就有了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如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以及农牧结合等。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仍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逐步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粗放型农业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与是否为传统农业无关,真正制约其开发方式的是自然环境的因素。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山区。这些都是环境的恶劣造成只能选择粗放型开发方式,与生产工具和技术没有直接关系。而传统农业则是建立在生产水平的基础上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