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按照句解+修辞及表达效果+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写作特点)来写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句既描写出舞姿的优美,又表现出作者在抑郁寂寞中的自我排遣的大观情怀。弄字是自我欣赏的意思。“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出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扩展资料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起舞,本应是一个欢快愉悦的活动,多为人们开怀时的一种陶醉之态,而清影则是一种凄凉的意绪,一种清冷的寂寞,二者通过一个“弄”字,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弄”字处于二字中间,本身也赋予了极大的内涵和审美张力。从这个“弄”字,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情形:苏轼微醺薄醉,意态痴迷,朦胧之中仿佛到了雕栏玉砌的琼宫玉殿里,满目星光,月华如水,词人长袖舞向旷远的天宇,明亮的月光一泻而下,投下清淡的阴影,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对着冷月清辉,词人只能与自己相随的身影共舞,影随人动,意绪翩翩,心似阴影,愈舞愈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也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词人的迷惘和孤独,感受词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惆怅,从而为下片的抒情和最后对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作了感情的铺垫。一个“弄”字,给我们的遐想是无限的。

苏轼以“弄”衬之孤独是有其原因的。我们来观照这首词的背景。该词作于北宋后期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年,他已经41岁,20年仕途奔波,宦海沉浮,加之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如此的际遇,使他在中秋月圆人应圆的时候孤独地“弄”影。但这并不是词人内心的全部,更深层的是词人内心抱负不展、理想未得实现的愁闷。苏轼是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文皆是大家。20岁时便以冠绝一时的政论文考取进士,就是图报效之志,兴国家之业。然而,20年的宦游生活,他的忠贞理想和报国之志屡受打击,政治处境颇不得意。怀想这些,词人无法找到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出路,但仍坚持自己的志向。在政治漩涡中,词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也如月中独舞一样在孤独地抗争吗?不仅如此,苏轼与胞弟子由(苏辙字)亦已经7年没有团聚,心情抑郁,可想而知。可是,词中,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离别而处以达观,反映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心理过程。“弄”字,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字。综上所述,“弄”字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0
起舞,本应是一个欢快愉悦的活动,多为人们开怀时的一种陶醉之态,而清影则是一种凄凉的意绪,一种清冷的寂寞,二者通过一个“弄”字,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弄”字处于二字中间,本身也赋予了极大的内涵和审美张力。从这个“弄”字,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情形:苏轼微醺薄醉,意态痴迷,朦胧之中仿佛到了雕栏玉砌的琼宫玉殿里,满目星光,月华如水,词人长袖舞向旷远的天宇,明亮的月光一泻而下,投下清淡的阴影,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对着冷月清辉,词人只能与自己相随的身影共舞,影随人动,意绪翩翩,心似阴影,愈舞愈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也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词人的迷惘和孤独,感受词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惆怅,从而为下片的抒情和最后对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作了感情的铺垫。一个“弄”字,给我们的遐想是无限的。

苏轼以“弄”衬之孤独是有其原因的。我们来观照这首词的背景。该词作于北宋后期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年,他已经41岁,20年仕途奔波,宦海沉浮,加之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如此的际遇,使他在中秋月圆人应圆的时候孤独地“弄”影。但这并不是词人内心的全部,更深层的是词人内心抱负不展、理想未得实现的愁闷。苏轼是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文皆是大家。20岁时便以冠绝一时的政论文考取进士,就是图报效之志,兴国家之业。然而,20年的宦游生活,他的忠贞理想和报国之志屡受打击,政治处境颇不得意。怀想这些,词人无法找到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出路,但仍坚持自己的志向。在政治漩涡中,词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也如月中独舞一样在孤独地抗争吗?不仅如此,苏轼与胞弟子由(苏辙字)亦已经7年没有团聚,心情抑郁,可想而知。可是,词中,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离别而处以达观,反映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心理过程。“弄”字,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字。综上所述,“弄”字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第3个回答  2013-04-05
指月中的嫦娥,在月宫中翩翩起舞,
只有和自己的影子伴随伴舞,何等的寂寞。
怎么像在人间那般热闹啊。
借嫦娥的寂寞,
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苦闷。

起舞,本应是一个欢快愉悦的活动,多为人们开怀时的一种陶醉之态,而清影则是一种凄凉的意绪,一种清冷的寂寞,二者通过一个“弄”字,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弄”字处于二字中间,本身也赋予了极大的内涵和审美张力。从这个“弄”字,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情形:苏轼微醺薄醉,意态痴迷,朦胧之中仿佛到了雕栏玉砌的琼宫玉殿里,满目星光,月华如水,词人长袖舞向旷远的天宇,明亮的月光一泻而下,投下清淡的阴影,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对着冷月清辉,词人只能与自己相随的身影共舞,影随人动,意绪翩翩,心似阴影,愈舞愈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也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词人的迷惘和孤独,感受词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惆怅,从而为下片的抒情和最后对天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作了感情的铺垫。一个“弄”字,给我们的遐想是无限的。
第4个回答  2012-04-15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那般热闹。
词人借天上的寂寞,表达了内心的苦闷与孤独。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在天上的孤独与寂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