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屑结构

如题所述

由波浪和流水的作用而形成的碳酸盐岩结构与碎屑岩的结构相似,可分为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和孔隙4个组成部分。

碳酸盐岩中的颗粒,相当于砂岩中的砂粒,但它不是外来碎屑,而是在沉积盆地内产生的,称之为内碎屑。泥晶基质相当于砂岩中的杂基,但它不是陆源的,而是盆地内形成的灰泥。亮晶胶结物又称淀晶胶结物,相当于砂岩中的化学胶结物,都是在颗粒沉积之后在成岩过程中沉淀于粒间孔隙的,其成分也是碳酸盐矿物,而砂岩的胶结物成分可多种多样。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有多种,比砂岩中的单一的粒间孔隙要复杂得多。

1.颗粒

颗粒(grain)是在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波浪、岸流、潮汐作用形成的粒屑,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

颗粒主要有内碎屑、生物碎屑、包粒(鲕粒和核形石)、球粒及团块4种类型。

(1)内碎屑:内碎屑(intraclast)是从已沉积的,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岸流、波浪和潮汐等作用剥蚀出来并再沉积的碎屑(图版3-19)。根据直径大小,可划分为:

砾屑大于2mm;砂屑为2~0.062mm;粉屑为0.062~0.032mm;微屑为0.032~0.004mm;泥屑小于0.004mm。

内碎屑,特别是粗粒的砾屑、砂屑常产于高能环境,如水下高地、浅滩、潮间高能区等,以微屑、泥屑为主的灰岩多为低能区产物,常见于礁后潟湖、潮上及潮下低能区。

(2)生物碎屑:个体完整的叫生物或骨粒(图版3-20),经破碎磨蚀的不完整个体叫生物碎屑(bioclast)或骨屑。完整者多为微体化石(有孔虫,介形虫等),也有完整的大化石,生物碎屑多以大生物化石为主。群体固定生长的造礁生物,称为骨架生物。

(3)包粒:常见的包粒(coated-grain)主要有鲕粒和核形石。

鲕粒为球形到椭球形的颗粒,由核心和包壳组成,大小通常为2~0.25mm。核心可以是陆源的粉砂,如石英、长石,或小的内碎屑、生物碎屑等;包壳多是同心状或放射状的隐晶碳酸盐矿物。鲕粒灰岩常产于能量较高的鲕粒砂坝或鲕粒三角洲地区,范围大者可形成鲕粒滩。

根据鲕粒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真鲕:具同心状或放射状包壳结构,包壳厚度大于核心半径(图版3-21),同心圈愈多,鲕粒形成时的能量愈高。

薄皮鲕:又称表鲕,同心状包壳的厚度小于核心的半径。

复鲕:几个鲕粒黏在一起,其外又被大的包壳包围。

变形鲕:已沉积的鲕粒,在胶结之前,受底流冲刷及拖曳使之变形而成变形鲕。

变晶鲕:鲕粒经重结晶作用,破坏了原鲕粒的内部结构,而形成结晶的方解石者称变晶鲕。若鲕粒只有一个方解石晶体者称单晶鲕,其内为多个晶体者称多晶鲕。变晶鲕常有原来鲕粒的残余内部构造。

负鲕:鲕心是空的,鲕皮可厚可薄。负鲕多是在早期成岩阶段受淡水淋滤而成的,鲕内孔洞(叫负鲕孔)可以储集油气,成为油气储集层。

核形石由蓝绿藻黏液捕捉碳酸盐沉积物而形成的具有同心层的颗粒,成因与藻鲕相同,核形石直径大于2mm,一般为10~20mm(图版3-22)。鲕粒具有平滑表面,外形呈圆形或较规则,内部成同心状或放射状,而核形石的同心圈则是宽窄不一,不规则的弯曲状或波状的。核形石形成的能量也较高,但由于主要是藻类生长而成的,故没有形成鲕粒的能量那么强。

(4)球粒:球粒(spherulite)是由泥晶碳酸盐矿物组成的颗粒。一般呈卵圆形,内部结构均匀,表面光滑。在一般岩石中常成群出现,其外形和大小较均匀,约在0.03~0.2mm(图版3-23)。球粒分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藻球粒(algal spherulite):由蓝藻或绿藻破碎的“藻尘”经过凝聚、加积、滚动而成。它可含藻的遗迹,如藻孢、藻丝体等,色暗、富有机质,常小于0.2mm。

假球粒(pseudospherulite):为磨圆的灰泥颗粒或磨圆的生物钻孔物及泥晶化颗粒。缺乏内部构造,呈卵形到次球状,其大小由粉砂级到砂级。

似球粒(pelletoid):是在动荡的环境中由球粒状的物质通过加积作用而生成的,它可具同心纹状或放射状构造,故也称鲕球粒。

不同类型的球粒产出环境略有差异,但多数产于低能的礁后潟湖或较深水的陆棚区。

(5)团块:团块(lump)是具不规则外形的复合颗粒,其内可包裹小生物、小球粒,但没有核心或有多个不规则的“核心”。这些小颗粒又被蓝藻尘黏结在一起,其外可有或无包皮。其成因与球粒相似,它主要是由蓝藻的凝聚和黏结作用而形成。

主要由蓝藻凝聚和黏结而形成的另一种颗粒是凝块石,又称变形石、花纹石或异形石。它一般不显内部构造,外形极不规则,呈血凝块状,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凝块石在镜下的特征为色暗,富有机质,多由白云石或方解石组成。按其大小和形状又可分为砾状、砂状、粉状、泡状及蠕虫状凝块石等。

2.泥晶基质

泥晶基质(micrite)又称基质或灰泥,与碎屑岩的杂基相当,但它不是陆源的,而是盆内成因的,而且成分是单一的碳酸盐矿物。它呈泥晶或微晶结构,晶粒小于0.03mm,充填于颗粒之间,也对颗粒起胶结作用。可以是机械磨蚀作用产生的碳酸盐泥,也可是化学沉淀的文石

3.亮晶胶结物

亮晶是充填于原始粒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质,对碳酸盐颗粒起胶结作用,相当于碎屑岩中的化学胶结物。亮晶是由干净的、较大的方解石等晶体构成,晶粒常大于0.01mm,它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原始粒间的灰泥被冲洗掉以后,富含CaCO3的水溶液于成岩期在留下的孔隙中沉淀而成的明亮的晶体。

若岩石中的颗粒数一定,则当亮晶多时则代表岩石形成时的水动力强,泥晶基质多时则代表水动力弱。因泥晶易重结晶成较大而较明亮的晶体,故应区分沉淀的亮晶胶结物和重结晶的泥晶基质。两者的主要区别点如下:①亮晶存在于分选好,磨圆好,数量多的颗粒之间。即在一块岩石中,亮晶的含量一般小于30%~40%,比颗粒少,而重结晶的基质含量较高,常多于颗粒含量;②亮晶方解石(或白云石)晶体明亮,清洁,不含或极少含杂质,而重结晶方解石常较浑暗,常见泥晶残余物或残余结构;③亮晶与颗粒之间的接触界线明显,多呈突变接触,不破坏颗粒边界,重结晶者与颗粒接触界线不清,可破坏颗粒边界;④亮晶常见1~3个世代,第一世代方解石呈小针状或小马牙状,第二世代方解石呈较大的晶体,有时粒间孔洞中心还可长出更大的第三世代的晶体,而重结晶者无此特征;⑤若亮晶不出现世代特征,而是晶粒结构,则亮晶晶体的接触界面多是平直的,多为贴面结合,而重结晶的晶体间接触界面多是不规则的,多成三重结合。

4.胶结类型

广义的胶结物包括亮晶胶结物和泥晶基质,它们都对碳酸盐颗粒起胶结作用。

在碳酸盐岩中作为胶结物的矿物常为方解石和白云石,石膏和硅质物少见。胶结物本身的结构有栉壳状、粒状、再生边及连生胶结物等。它们的特征和碎屑岩的胶结物结构类似。胶结类型亦与碎屑岩相似,可以分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胶结类型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