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国外的节日开始在我们的国家兴起的?比如:万圣节大神们帮帮忙

如题所述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 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近日,这个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自称“民间学者”的起草者、哲学博士王达山在文章中认为,国内每逢圣诞节,商场、饭店、宾馆摆放“圣诞树”,员工们戴“小红帽”,学校里“圣诞舞会”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文章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在商场、媒体、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圣诞狂潮”。 “孔子”被指为“圣诞老人” 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届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这件事对他影响挺大,联想到现在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更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搞各种各样的圣诞活动,更促使他思考。“我们也知道我们力量有限,没有期望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说,“只是督促国人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适。” 学者网友看法不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圣诞节的兴起是国教惹的祸 其实,有很多的国人对西方的圣诞节是不感冒的,但是随着众多的年轻人对过圣诞节的热衷程度来看,似乎已经到了对圣诞节叫停的必要了。中国的节日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但是已经很多了,多得让人难以承受。随着近年来情人节,愚人节等的盛行,圣诞节无疑又在掀起了过外国节日更大的高潮。当我们为了外国节日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让有文化的中国人感到悲哀。“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可以说虽然带来一股传统文化的春风,但是来得还是晚一些,真是很可悲。 过圣诞节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从“悄然兴起”到“日趋流行”已经成了气候,短信满天飞舞,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让人想到了一场文化的“和平演变”。西方什么东西都是好的,我们那些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们都在“拿来主义”,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在“为别人做嫁衣裳”。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民族在为别人的节日“叫好”助威时,难免不感到一种悲哀的难过。如果西方的国家也为我们的春节欢呼雀跃时,我们一定会对那些对我们民族节日乱叫的外国人感到好笑,你们雀跃什么?那是你们的文化吗?难道你们忘记谁才是龙的子孙吗?事实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只是一种假设罢了。 这并非是一种文化的偏见,但是对于现代的年轻人不加以引导,放任自流他们迷失于西方节日的欢乐中去,不但看不到世界大同的那一天,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了。就象中国人都一起学英文都会为自己起英文名字一样,但是事实上英文名字永远都代替不了自己的中国名字,那不过是个玩物而已。当你认真地对待它们的时候,无疑已经迷失了自己,也会为崇洋媚外做出最新的“诠释”。 对于一些国际通用的节日象五一劳动节不妨接纳,但是对于一些西方特有的民族节日,我们还是要慎过。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春节等体现优良传统文化的节日,不需要那些外国的洋节日来祝我们的兴致,对于那些不知所谓的年轻人对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热衷应以严肃对待。最可笑的是我的女儿所在的前进小学,那班主任老师竟然还要求每个孩子至少买她们学校定制的圣诞贺卡,每张1.5元,听说有的孩子还买了三张以支持老师的工作,老师们在圣诞节也是眉开眼笑,这让我这个做家长的哭笑不得。看来中国的教育已经对传统文化缺失到一定的程度了,难怪孩子们都被洋化了,原来都是教育惹的祸。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

记得采纳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1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 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近日,这个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自称“民间学者”的起草者、哲学博士王达山在文章中认为,国内每逢圣诞节,商场、饭店、宾馆摆放“圣诞树”,员工们戴“小红帽”,学校里“圣诞舞会”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文章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在商场、媒体、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圣诞狂潮”。 “孔子”被指为“圣诞老人” 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届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这件事对他影响挺大,联想到现在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更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搞各种各样的圣诞活动,更促使他思考。“我们也知道我们力量有限,没有期望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说,“只是督促国人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适。” 学者网友看法不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圣诞节的兴起是国教惹的祸 其实,有很多的国人对西方的圣诞节是不感冒的,但是随着众多的年轻人对过圣诞节的热衷程度来看,似乎已经到了对圣诞节叫停的必要了。中国的节日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但是已经很多了,多得让人难以承受。随着近年来情人节,愚人节等的盛行,圣诞节无疑又在掀起了过外国节日更大的高潮。当我们为了外国节日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让有文化的中国人感到悲哀。“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可以说虽然带来一股传统文化的春风,但是来得还是晚一些,真是很可悲。 过圣诞节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从“悄然兴起”到“日趋流行”已经成了气候,短信满天飞舞,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让人想到了一场文化的“和平演变”。西方什么东西都是好的,我们那些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们都在“拿来主义”,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在“为别人做嫁衣裳”。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民族在为别人的节日“叫好”助威时,难免不感到一种悲哀的难过。如果西方的国家也为我们的春节欢呼雀跃时,我们一定会对那些对我们民族节日乱叫的外国人感到好笑,你们雀跃什么?那是你们的文化吗?难道你们忘记谁才是龙的子孙吗?事实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只是一种假设罢了。 这并非是一种文化的偏见,但是对于现代的年轻人不加以引导,放任自流他们迷失于西方节日的欢乐中去,不但看不到世界大同的那一天,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了。就象中国人都一起学英文都会为自己起英文名字一样,但是事实上英文名字永远都代替不了自己的中国名字,那不过是个玩物而已。当你认真地对待它们的时候,无疑已经迷失了自己,也会为崇洋媚外做出最新的“诠释”。 对于一些国际通用的节日象五一劳动节不妨接纳,但是对于一些西方特有的民族节日,我们还是要慎过。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春节等体现优良传统文化的节日,不需要那些外国的洋节日来祝我们的兴致,对于那些不知所谓的年轻人对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热衷应以严肃对待。最可笑的是我的女儿所在的前进小学,那班主任老师竟然还要求每个孩子至少买她们学校定制的圣诞贺卡,每张1.5元,听说有的孩子还买了三张以支持老师的工作,老师们在圣诞节也是眉开眼笑,这让我这个做家长的哭笑不得。看来中国的教育已经对传统文化缺失到一定的程度了,难怪孩子们都被洋化了,原来都是教育惹的祸。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

记得采纳啊
第2个回答  2023-03-15
一、万圣节的由来:

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便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成万圣节了。

关于万圣节,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知道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灯呀、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是“trickortreak”。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二、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HallowE'en”、“TheEveofAllHallows”、“Hallowe'en”,或者“TheeveofAll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三、“Trickortreat”的传说:

孩子们今天着装挨家要糖的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摆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于南瓜灯也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以驱散鬼魂的;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所以人们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哼!傻瓜才会上你的当。传说因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爱尔兰人Jack,所以人们又将鬼脸南瓜灯叫做Jack-O-Lantern。

四、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目,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目。
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学生还端端在这时候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暴光,让公众指责。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有许多渠道教授人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比如说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还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裤,再从背后怎么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当然服装、道具业的商人们,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为每年十月间流行的习俗。如今网际网路的发达使得送万圣卡更为方便经济,有的网站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各种具有声响动画效果的万圣卡。
万圣节的由来来历来源

总之,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感恩节、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第3个回答  2023-04-27
西方节日,在每年的11月1日,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夕。通常叫做万圣节前夜(万圣夜)。每当万圣夜到来,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也正是这两样——奇异的“杰克灯”和“不给糖就捣乱”的恶作剧。另外还有美国同名电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