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草原》解析

大家帮帮忙吧!!!!很急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课时(讲读课)

一、抓住总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清脉络,把握整体。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启发,引读,并板书总结句。

(三)按照“写景”、“叙事”的写作方法给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总结句,逐段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把预习所得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完善、深化,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学生边听乐曲伴奏下的有感情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富于诗情的画面。

(五)小结写法。 (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恰当比喻。)

学习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难理解的句子较少,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一)理清脉络。(据课后提示,概括第二部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读议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并说出层意。

2.读议第一层,作者又进一步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辽阔、寂静)

3.学习第二层。

(1)出示文中插图的幻灯片,图文对照,说说草原人民是怎样迎客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比喻句,抓住表现“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的词语,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通过写草原人民特有的迎客方式来表现的。)

(三)按要求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

②“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是怎样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2.交流自学所得。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四)回到结句,总观全文,深化整体。

教师利用板书和学生一起,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和写作特点以及本课重点训练项目三个面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练习课)(略)

自评: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下面,着重谈谈《草原》讲读课的教学特点。

一、以文章总结句为核心,设置教学步骤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文章的结句,也是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教学开始,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总结句,理清脉络,感知中心;进而围绕总结句,理解中心;最后回归总结句,深化中心。使教学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教学重点突出。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领略草原的美景

《草原》第一段写景,作者文笔清丽,感情真挚。要想使学生领略草原美景,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但这些句子较难理解,是学习文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突出地抓住了写景的总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易懂,但整句话连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就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茫茫”,什么是“并不茫茫”,并重点理解“而”这个转折连词的作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草原不仅仅是“一碧千里”,辽阔而碧绿的,而且景物清晰,没有空旷荒凉的感觉。

下面的三个句子具体写了草原美景。最难理解的是第三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这句话写了什么,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比成中国画。(“渲染”、“勾勒”是绘画用语。预习时,学生已掌握)并重点理解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句子,如:“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景色怎样?“欲流”与“流入”是否矛盾?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而且感受到草原的美丽。

但这只是理解了单个的句子,学生的头脑中还不能形成整体画面。于是,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描绘,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草原美景的立体画面,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同时,为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然后,我用“就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的感受油然而升”一句把两层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为草原美景所陶醉。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欣赏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这种境界之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取舍,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草原》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访问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文字浅显,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比较生疏,所以理解的重点也应放在这儿。(本课是最后一个单元的讲读课文,没有设重点训练项目,而是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前面的训练重点,所以这里确定复习抓人物特点,以加深理解。)

教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这四个场面时,我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读议“迎客”一段,通过对场面的分析,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起个领路的作用。下面三段由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交流自学所得,老师给以点拨。

四、引导学生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写景、叙事两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作者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告诉读者:是美丽的草原养育了淳朴热情的草原各族人民,也只有在新中国草原人民才这样欢畅,使大草原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一改旧日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凄凉萧索之状。今日,远道而来的汉族客人是来访问他们的,怎能不让他们欢欣鼓舞呢?

这两部分间的关系我是准备在总结全文之前揭示出来的,但预习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课上相机引导,使学生自己弄懂了两部分间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三课时是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容主要包括练习和课外阅读。练习内容围绕授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安排,使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形成能力,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去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围绕授课重点来安排,但所选的篇目不局限于一、二篇,而是尽量多地提供既反映课重点又各具特色的文章给学生。此时,老师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篇文章,一旦选定就要认真地读完,并指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9
《草原》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