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广府文化的特色
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母语,是广府文化的载体。从上述语言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珠三角地区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主脉鲜明,引领发展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广州文化与广州话一样,是这一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杰出代表。
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个性,其中广州的西关文化中西合璧,是广州古老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公民意识最强的市民文化之一,早年对港澳文化有着强势的影响,今天的香港文化仍流淌着浓厚的西关文化韵味。
“中国的近现代看广东”,近现代的广州更是民主思想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自古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尤其是唐宋以后更为突出,是中央政权影响岭南最迅速、最强大的地区,也是岭南各个时期汇聚人才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更是精英文化、雅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承受着中原文化的强辐射,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极其明显,主脉鲜明,并以中心地文化的优势,引领着广府文化的发展。
二、新潮时尚,多元荟萃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勇敢自信、求新求变的广府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了广府文化的辉煌,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是古南越族的居住地,又是岭南与中原、中国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因此,广府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族的遗存,更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多层次的构成因素,充满了创造力。
三、南雄珠玑,认同标记
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汉族南下移民与本土居民融汇时间最长、融汇形式最多,构成最复杂的民系。各个区域的广府文化与粤方言一样,共性突出,个性鲜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广府民系为主体族群的区域,该区域的广府民系较其他区域的广府民系而言,有着较强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大多数人均为“珠玑后裔”,有共同的发祥地--南雄珠玑巷。细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广府民系的构成
唐宋以后,南下移民多取道粤北大庾岭梅关新道,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移民的聚居地及转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区的中转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粤方言,吴语痕迹较明显。据《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记载,分布在珠三角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从南雄迁入的,而其中又有187个是宋代经南雄迁入的,占了总数的98%。这种特定的民系构成,使珠三角广府民系易于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2.珠三角的发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蓬勃发展,并渐具规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基塘农业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依托着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建立了活跃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益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以广府人为主的“广帮商人”,清中期便驰名全国。从19世纪末叶,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崇尚兴办实业,是广府文化有别于客家、潮汕两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征之一。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自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人文荟萃,工农商并举,迎来了广府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可见,“南雄珠玑巷”,是特定的历史与特定的民系构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认同标记,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宋代是岭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广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宋以后,珠三角地区领先岭南地区的发展,影响全国,并成为著名的侨乡,“珠玑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玑巷”,成为海内外广府人的寻根祖地,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成为广府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广州文化成为主导,广州话成为粤方言的标准语,并最终成为跨国界的语言,“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幷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便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