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为任何人或事而改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白话释义即为:

天(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这个常规)不是因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的暴虐而消亡。

这句话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且这句话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即,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由意识决定的。

扩展资料:

原话出处:

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2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

1、该句出自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2、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荡飘摇,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扩展资料:

1、文章首句提纲挈领,表明观点,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后以此言立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毋应越俎代庖。

2、后又语人: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愿于有物之所以成。天地万物,各司其职。人之思治,各常其道,人道未易,国泰民安,人之思行,知制天命,天命之知,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天命之制,则在乎人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荀子·天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Nature is the true law)出自:《荀子天论》。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扩展资料:

《荀子·天论》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

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文章还明确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8-29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

自然规律是稳定的,它不会因为尧的贤治而存在,也不会因为夏桀的残暴而消亡。这表明了天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适应自然规律,而不是改变它。

这句话出自《荀子·天论》,强调了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不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改变。人类只能适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掌控它。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变性。无论人类怎么干预,自然规律都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或违背它。

从个人层面来讲,我们应该顺应个人的发展规律。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不能强求一律,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顺应个人的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应该尊重和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能试图改变它。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提醒我们,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应该尊重和顺应规律,以实现持续发展和稳定进步。

《荀子·天论》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著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文章还明确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扩展资料

《荀子·天论》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此之谓妄形而无事者也。

译文:

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亡。用正确的原则去应对它就会带来吉祥,用混乱的原则去应对它就会带来凶祸。致力于农业并节约开支,那么天也不能使人贫穷;饮食起居有节制,那么天也不能使人患病;遵循规律而非违背规律,那么天也不能给人降下灾祸。所以洪涝和干旱不能使人饥饿,严寒和酷暑不能使人患病,反常的气候也不能给人带来凶祸。相反如果荒废农业生产奢侈浪费,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富裕;饮食起居没有规律、过度稀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保全寿命;违背规律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给人带来吉祥。所以洪涝和干旱尚未到来就遭受饥饿,严寒和酷暑尚未迫近就遭受疾病,反常的气候尚未出现就遭受凶祸。这就是违背了实际情况、没有应对措施的结果。

 荀子:

(汉语拼音:Xunzi;约前325~前238),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赵国人。生卒年由于史籍记载较略而不详。他生活的时间约为周显王四十四年前后至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左右。据说荀子年十五岁游学于齐国稷下。因齐败于燕,稷下先生分散各国,他也离齐去楚。齐襄王时重回稷下,在稷下先生中“最为老师”,并三次任稷下学宫的最高学官“祭酒”。他曾西入秦,与秦相讨论秦国的短长。他还游历赵国,与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辩论军事问题。由于遭受谗言,他最终离开齐国,来到楚国。受楚相春申君的委任,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培养人才和著书立说。荀子忧心国君昏乱、国家亡败的混浊之世,不满意于人们弃大道而信吉凶之兆、谋求巫祝之事,尤其痛恨像庄子之类的学者目光浅薄、谨小慎微、巧言善辩、扰乱风俗。于是他与弟子一起总结评价儒、墨、道诸家思想观点及其社会效果,梳理自己的理论学说,撰述数万言,以序排列成篇,是为《荀子》。春申君在楚国的权力斗争中被杀,荀子的兰陵令一职因之被废。他也就滞留于兰陵至终老。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01
意思是:自然的存在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不是因为唐尧很贤能而为他存在,也不会因为夏桀很残暴而为他灭亡。

出自《荀子·天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