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例子

如题所述

1、例如哥白尼,波兰文学家哥白尼这个富家公子,18岁学医期间爱上了天文学,23岁他从文艺复兴策源地意大利开始,经过17年的攻读和观测,终于在40岁提出了“日心说”。

谨慎的保存和完善了《天体运行论》,直到他古稀之年才决定将它出版,哥白尼革命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此整个世界开始发生变化。

2、例如布鲁诺,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他饱读大量书籍和自己领悟实践后开始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他遭迫害,囚禁,流放,最后死于火刑。

最后这个勤奋好学,胆大勇敢的布鲁诺,凭顽强自学成为博学者。

3、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俐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铜球同时着地”的实际不能在当时产生,人类不能够及早挣脱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

4、例如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一天坐在树下,一个苹果掉了下来,使他思前想后。就是这个非常普通的事,让他发现了地心引力,这是因为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5、例如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科学家。他自学成才!这个在书店养活自己的孩子,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成就了未来!法拉第突破了电力场,改变了人类文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大意是:学习而不思考,等于白学,甚至越学越糊涂;思考而不学习,则是胡思乱想,还会导致危险。

扩展资料

“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3

1、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一个知识,老师举了例题给你,当你再次碰到了类似的题,如果只是照搬老师的思路而自己不去思考领会,那你终究会感到越来越难。学习了应该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2、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一个知识,如果你只是一味的自己去看书完全靠自己去领会,那么简单的还好,遇到困难的如果你只是坚持自己思考,不去向老师或者他人请假,那你就会陷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学不到真正的精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扩展资料:

“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1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是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2
学而不思则罔:比如你学习一个知识,老师举了例题了你,当你再次碰到了类似的题,如果只是照搬老师的思路而自己不去思考领会,那你终究会感到越来越难。学习了应该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的,学习一个知识,如果你只是一味的自己去看书完全靠自己去领会,那么简单的还好,遇到困难的如果你只是坚持自己思考,不去向老师或者他人请假,那你就会陷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学不到真正的精髓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6-01
学而不思则罔:比如你学习一个知识,老师举了例题了你,当你再次碰到了类似的题,如果只是照搬老师的思路而自己不去思考领会,那你终究会感到越来越难。学习了应该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的,学习一个知识,如果你只是一味的自己去看书完全靠自己去领会,那么简单的还好,遇到困难的如果你只是坚持自己思考,不去向老师或者他人请假,那你就会陷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学不到真正的精髓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