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自己的教授谈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题所述

爱情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幕,谈恋爱的经历是大学生体验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课。出双入对的青年学生永远是校园里的动人风景线。80年代针对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的问题今天看起来着实是很朴素幼稚的问题。而至90年代,连中学生谈恋爱都不少见,更遑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为高校所默许,为社会所接受,为亲朋好友所鼓励。
其实,一上大学,就自然而然进入了恋爱阶段。一方面,大学生们经过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和压力很大的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都想轻松一下。此时他们身体发育已到了晚期,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住校生活相对,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约束,也为谈恋爱创造了条件。一位大学生说,一个人背井离乡到大学读书,远离家人,剩下我们这些外地生,不找朋友怎么过啊。
几年前,的大学里流传着一首校园曲《今天又是星期天》,其中唱到:&uot;今天又是星期天又是星期天,冷冷清清是校园是校园。同学回家去团聚,留下外地学生孤单单。没有约会也没有恋爱可谈,泡包方便面就当晚餐。书记校长来视察,教育我们要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uot;,唱的就是大学生们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感觉。
客观上讲,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很多,便于各系学生扩大交往,加深了解,是广泛选择未来伴侣的最佳时期。而出了校门,生活圈子就集中在单位一个地方,认识的人有限,选择余地很小。校园里曾有顺口溜称女大学生&uot;一年级娇,二年级挑,三年级着急,四年级没人要&uot;。说得可能有些夸大,但确实反映了校园爱情的一些实情,因为男大学生们固执地认为,大学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鉴于此,一位大学哲学系的副系主任说,我们不禁止大学生谈恋爱,怕他们毕业后就找不着对象了。
、机进行了生物学的。男女之间的交往一般有四个时期,分别是异性排斥期、热爱异性长者期、友谊交往期、热恋期。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有着火热的热情和青春的活力,从全国各地聚集到一起,在经历了对异的排斥期和可能的对异长者的热爱后,来到大学后,难免会跟异交往,因此,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爱的渴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不让大学生恋爱也是不现实的。而后,桑老师引出了下一个话题:爱在校园。年5月28日,在理工大学七教学楼的学术报告厅里,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超长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桑志琴教授带来了一场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精彩讲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催化着高等学府。观念的更新、时代的变迁,大学校园已不可能超然世外了。80年代初,当人们谈及“大学生恋爱”时,是一片喊打之声,偶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学生,恋爱时躲躲藏藏,心里头恐恐慌慌,表达上吞吞吐吐,结果也常常是凄凄惨修。但是,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水滴石穿般的冲击、争取,终于使“不准恋爱”的冷面孔变成了今天“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方针。
然而高校不是中学,高校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宽松的环境,自主的空间,“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生们有的是时间“休养生息”,他们可以在图书馆苦读一宿,去舞厅疯狂一夜,也可去影院温柔一晚。德不是说过吗: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白日放,青春作伴,生理的欲望着他们过早地陷入爱河。有的人公然宣称“爱情、学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事业与爱情,本质上就是人生的主旋律和第二主旋律,只有这二者配合得当,才能有美好的意趣。因而罗素便说:“为了爱情而牺牲事业是愚蠢的,但为了事业而完全牺牲爱情同样是愚蠢。”所以有同学认为那种“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的伟大精神是不可效仿的。
作为国家的大学生,有责任创造新型的,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主义道德要求的爱情方式和行为,能体现出恋爱的纯洁和高尚,做到既不古板又不轻率,既炽热、活泼、丰富又理智和深沉,使恋爱双方都能获得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2

大学生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高中生和老师谈恋爱是什么感觉。刚开始的感觉是老子的课代表没白当,后来感觉211、985都在眼前了。再后来我俩分手他结婚我的感觉是老子被一只狗哔了,还不能说。以及我现在打死不化妆,因为我的老师前男友是个开美容院的抢走的,结婚对象也是被一个开美容院的抢走了。所以建议你,如果你真喜欢你的教授,建议学化妆,还得做好面对来自你同学的流言蜚语的准备。真的,很累,身心俱疲,这是我的体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