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最后的结局如何?

贾府被抄,贾氏没落,最后他选择出家跟随癞头和尚还是明白金玉良缘的含义而殉情?

  大致有以下三种推测和分析:

  一种就是上面提及的高鹗的安排--出家为僧。作这种安排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写到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第二十一回脂批曰:“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从前八十回及脂批所提供的这些线索来看,贾宝玉之“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应该说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所以目前通行本中贾宝玉遁入空门的结局,已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所认可。前些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贾宝玉的结局作了另外的处理,因而引起广大观众的不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二种则是根据清代及民国初年一些资料及传闻口碑,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佚话》、《痴人说梦》,以及传闻中的“三六桥本”、“端方本”等的记载: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并非出家,而是流落街头,“沦为击柝之役”或“看街兵”,与同样沦为乞丐的史湘云结为夫妇。也有说他们“夫妇在都中拾煤球为活”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传闻野史,并无过硬的证据。

  第三种是梁归智的说法,他在《石头记探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说法。他认为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虽然是出家,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具体说,是贾宝玉在黛玉死后被迫与宝钗成婚,却始终未能达到思想感情的和谐一致,终因“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这就是所谓的“悬崖撒手”。然而他却并未在空门中找到出路,而是经历了更彻底的精神破产,终于又还俗于史湘云结婚了。

  但后来宝玉玉湘云的婚姻也终于“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他只好第二次出家。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引渡,回到青埂峰“复还本质,以了此案”。而这“第二次出家”与“第一次出家”不同,不是出于贾宝玉的自愿,而是“完全由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由于宝湘感情的破裂”--因为他们此时是“风尘知己,患难夫妻”,“他们婚后的生活是物质贫困,精神幸福”。因此,宝玉的第二次“出家”是“被迫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巧妙地将前面的两种说法捏合到了一起,虽不失为一个可以自圆的解释,但毕竟只是一种推论,其证据是显然不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5
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最后,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曹雪芹的后四十回没有见了,所以不知道曹雪芹所写的贾宝玉的结局是什么!但是根据他在书中一开始的推断“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以及贾宝玉原本就是神瑛侍者这一原故,可以知道他最后是出家了! 高鹗所写的也是这样,所以虽然他续写的很多地方都不好,但是贾宝玉的结局我还是赞成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