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说林黛玉在桃花林中上吊而死,薛宝钗饥寒交迫埋尸于白雪底下

没有了

在《红楼梦》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和《红楼梦》十二支的词曲的判词之中。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脂批:此句薛),堪怜咏絮才!(脂批:此句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在《红楼梦》十二支词曲的前三支是:“〔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脂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二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第三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后的脂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寓意深远”,那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到底有什么深远的寓意呢?“皆非生其地之意”就是说“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话我们不能根据所在的位置来理解它们意思。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玉带林中挂”看成是林黛玉的判词,把“金簪雪里埋”看做薛宝钗的判词,这显然是错了,这些理解明显不符脂批的意思。脂批的意思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把“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不应该放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页的话放在这里了,而其实这句话原本应该放在其他地方的,我们需要在其他地方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那么我们到底要把“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放在什么地方来理解它的意思,才能解开作者的深远寓意呢?这就要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方法了。作者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无疑是谐音法了,另外在甲戌本的第一回“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旁边脂批介绍《红楼梦》的写作方法中有一种是“有正有闰。”所谓“有正有闰”,就是说写作时作者有时候把要传达给读者的某些信息写得比较完整和集中,有时又把要传达的某些信息写得比较分散,读者需要把作者分散放置的信息集中起来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词曲具有明显的对应与互补关系。作者就是用了“有正有闰”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判词找出相应的金陵十二钗及其相关的情况。《红楼梦》十二支共有十四支词曲,第一支词曲是引子,说的是贾宝玉,更确切地说介绍的是贾宝玉背面之人,即作者自己;第十四支词曲是收尾。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和《红楼梦》十二支的第二、第三支词曲具有明显的对应与互补关系。第二支词曲的名称是“终身误”, “终身误”的人是贾宝玉,更确切地说是贾宝玉背面之人,是作者自己。在“凡例”中就写作者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第二支词曲中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那么是谁只念着“木石前盟”呢?只念着“木石前盟”的山中高士又是谁呢?在第二十八回中有这么一段:(贾宝玉)“刚洗了脸出来,要往贾母那边去请安,只见林黛玉顶头来了,宝玉赶上去笑道:‘我的东西(指元春赏赐的生日礼物)叫你拣,你怎么不拣?’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只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宝玉听他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道:‘除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林黛玉听他话,便知他心里动了疑,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们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就说个誓。’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宝玉道:‘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黛玉道:‘昨儿宝丫头不替你圆谎,为什么问着我呢?那要是我,你又不知怎么样了。’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贾宝玉正睡觉,薛宝钗帮袭人刺绣,“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