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印章刻什么?

比如说我叫王羲之,我想要刻书法用章,我刻了一方闲章“墨趣”,还要刻两方落款用的,一方是“王羲之印”还有另一方可以刻“王氏”吗?还是刻什么?
先说一下,我没有字,也没有号。
我不是叫王羲之,,比喻而已

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你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

1、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2、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3、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扩展资料:

1、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

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2、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3、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一般刻三枚章就够了。

1、引首章:大都刻你自己的志向。

2、名章:刻你的名字+书。

3、姓氏章:刻你的姓氏,如王氏。

扩展资料:

书画作品上落款盖印,是非常讲究的,不能随随便便落款盖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印比字大是不可以的。

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大幅作品盖大印,小幅作品盖小印,理所当然。

二、数量宜少

印数不宜过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三、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帖。

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

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

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

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方形闲章,如果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就有点喧宾夺主了。特别注意: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厘米比较适中;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

四、轻重权衡

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画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

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分量较轻,白文印分量较重。

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

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五、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

所谓:“宝马配英雄 红粉赠佳人”,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

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

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

匠刻印章,不可用于书画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引首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9
一般的人刻三枚章就够了,一个是引首章,大都刻你自己的志向,另一枚是名章,刻你的名字+书,还有一枚就刻“王氏”(根据你王羲之的名字)。在印章时,引首章在最前面,大致在正文的第一字的右下角与第二字的右上角之间,名章在正文之后,与正文的间距差不多就行(当然还是有讲究的),在名章之下再印上“王氏”一幅完整的作品就算完成了。
希望以后比喻时不要用大家的名字,这是大不敬啊,自己随便编个名字就可以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09
楼上热心网友简直就是误导,岂能随便冠以“书圣后裔”,即使是你书法造诣很高也容易被人笑话的。带“押”字的印是指在公文、契约上的签字或画上某种记号,以作凭信,不是太适合书法作品上用。还可以刻:“王”、“王氏”、“羲之”、“王羲之”。这些字还可以以朱文白文和朱白混合来刻,加上地域简称也可以,基本就这样。

补充:
姓孔的就自称“孔子后裔”,姓杜的就自称“工部后裔”,你要这样自称本是无可厚非的,也不会有人去追究。只是个人觉得,即使是真的是嫡系传人,也应该低调做人,不宜拉大旗挂虎皮,这是其一。其二,我也没说绝对不能用“押”,只是说不是很适合,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小农意识的自以为我们的字画也不怕别人模仿或制造赝品,所以才觉得不适合用什么押以作凭信。即使是我不学无术有谬误之处,你可大大方方就事论事对我进行批评教诲,我自当感激不尽。用得着“真君子”隐姓埋名背后恶语相向么?
第4个回答  2011-10-07
本人推荐:(举例)“王氏”刻成朱文,篆书一定要规整;“羲之”刻成白文,可以篆中参隶。还有就是根据姓氏笔画的多少,名字白文印也可刻成“羲之之印”。总的来说吧,中国讲究阴阳协调,无论医学、音乐、绘画等等,讲究的就是阴阳,同样篆刻也一样。根据你的提问,我建议你如果想认真学习篆刻的话,就从临摹古人开始,最好从汉印入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