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其最早出处是在哪里?可有真实的文献记载?

如题所述

  出自《大涅盘经》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0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这句其实少了一个,实则共有八苦

原文出自《大般涅槃经》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
《涅盘经》主要阐述佛性常住不灭,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均得成佛。

拓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14
出自《大涅盘经》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1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四万八千法门的总纲,智慧观照练心的根本要诀。般若即智慧,波罗蜜多又称波罗蜜,为“到彼岸”的意思,经是道路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通过智慧到彼岸心所经过的道路。 这篇短短的经文的核心有两句,一句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另一句是“以无所得故”。
第4个回答  2018-11-03
不是爱憎恨,怨别离,求不得?追答

其实人活着是有趣的,即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相似回答